聆听国家记忆 感悟自豪荣光

2025-09-03 05:01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编者按

  一部抗战史,不仅是一部血与火的战争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熔铸史。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阅兵仪式。近日,我们采访了4位10年前亲历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阅兵式的抗战英烈后代。让我们透过历史的棱镜,聆听那些镌刻在阅兵式上的家国记忆,触摸跨越时空的精神温度,共同感悟那份深植于血脉的自豪与荣光。

易豪雄:何其有幸,替父亲见证祖国强大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康春华

易安华之子易豪雄接受采访。本报全媒体记者 康春华摄

  8月29日,记者采访了曾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抗战英烈之后——已经88岁的易豪雄。

  时光回溯到10年前的9月3日,天安门广场,易豪雄作为烈士遗属,受邀参加阅兵式。

  “作为抗战英烈的子女参加那次大阅兵,我十分感动与自豪。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是中国军队在敌后、正面两个战场共御外敌的伟大战斗。”易豪雄说,10年过去了,阅兵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仿佛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就发生在昨天,现场每一名中国人都心潮澎湃,无不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

  易豪雄的父亲易安华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集团军八十七师二五九旅旅长,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便将自己的一生与国家的存亡紧密相连。1937年11月,上海沦陷,部分中国守军撤退至南京。同年12月,南京保卫战打响。易安华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在光华门、通济门一线布防。此前,易安华将妻儿送回宜春老家,并以诀别的口吻写下“告妻儿书”,不想竟成为绝笔。父亲牺牲时,易豪雄尚在襁褓之中。关于父亲的一切,他都是听母亲和大姐讲述的。

  “战时信息不畅通,父亲具体何时牺牲的,没有消息。1938年初,母亲曾带着大姐和我去湘鄂陕等地打听父亲的音讯,最后在西安确定了父亲牺牲的事实。回老家后,乡亲们听闻噩耗筹备追悼大会,由于父亲没有穿将军服的照片,就在景德镇烧制了这幅遗像。”易豪雄说,他已将瓷板画原件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客厅里的这张是他翻拍的,想留个念想。

  新中国成立后,易安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易豪雄为父亲感到骄傲,他深知父亲为了国家和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父亲如果还活着,看见祖国强大,中国军队强大,一定很激动。”易豪雄感慨地说,何其有幸,能替父亲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军队的日益强大。

  关于即将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易豪雄表示,他会和家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认真观看直播。“我要和家人一起感受祖国的强大。”他会将父亲的故事和自己参加阅兵式的经历讲给子孙后代听,让他们铭记历史,传承爱国精神。

郭圣琼:父亲曾经守护的家园,已如他所愿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幸

9月1日,郭圣琼(右)向村民讲述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经历。通讯员 曾守钰摄

  “那时,我坐在第15号观礼车上,心就跟着受阅部队的正步声一起跳动。当那些先进武器装备整齐列阵、缓缓驶过,一股自豪感从我心底猛地涌出来。”9月1日,83岁的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富滩村村民郭圣琼坐在自家小院里,讲起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经历,声音里依旧带着难掩的激动。

  这份特殊的荣耀,源于他与一位烈士的联结——他是郭猛烈士的继子。1943年1月17日,郭猛在江苏盐城唐刘河一带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0岁。牺牲时,他尚无子嗣。后来,郭猛弟弟将儿子郭圣琼过继给他,成了他血脉与精神的延续。

  2015年8月20日,郭圣琼作为烈属踏上前往北京的列车。在阅兵观礼台上,郭圣琼在心中默默念叨着:“爸,您当年守护的家园,现在已经强大起来,再也没人能欺负我们了。”

  随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日益临近,郭圣琼每天都会关注纪念大会的最新动态。他早早计划好,9月3日当天要邀约村里的老党员齐聚一堂,共同观看直播,“大家坐在一起看看祖国的变化,感受我们越来越足的底气,也要让后辈们知道,这些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

  英雄的故事,早已在这个家庭代代扎根,长成了参天大树。今年,郭圣琼的外孙女以郭猛的事迹为主题撰写了一篇文章,再由他的曾外孙朗诵,最终在相关比赛中获奖。

  “正是因为当年千千万万个像郭猛一样的烈士不惧牺牲、保家卫国,我们才有了现在安稳的新生活。”郭圣琼话语朴实,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他常跟儿孙们念叨:“现在日子好了,你们更要好好工作、多作贡献,把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继承下去,不辜负他们当年的付出。”

范萌:祖国如此繁荣昌盛,爷爷应该感到非常欣慰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周贇

2015年9月3日,父子俩在礼宾车前合影。 (受访者供图)

  “历历在目,终生难忘。祖国繁荣昌盛,就是对和爷爷一样的英烈们最好的告慰。”9月2日,范萌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回想起10年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盛大场景,仍然心潮澎湃。8月21日,他收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爷爷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范萌是抗战英烈、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七军一九八师副师长范荩之孙。范荩被聂荣臻元帅称为“一位出色的团长”和“一位很忠诚的共产党员”。他是江西丰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不惧白色恐怖,积极参加南昌起义;在武汉会战中,他为掩护主力撤退,率部与日军血战七昼夜,最终以身殉国。

  2015年9月3日,范萌的父亲范任涛,作为抗日英烈子女代表,乘坐礼宾车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阅兵式。当年范萌陪同父亲一起前往北京。回想起当时的情形,范萌动情地说:“在武警国宾护卫队的护卫下,300余名抗战老兵、英烈子女和抗战支前模范代表乘车接受检阅,接受全国人民的敬意,对于这一高光时刻,父亲感到无上的荣耀。”

  “爷爷如果看到祖国如此繁荣昌盛,应该感到非常欣慰。当年他们为民族浴血奋战、慷慨赴死,就是为了换来如今的和平盛世吧!”范萌感慨地说。

  范萌告诉记者,几年前,父亲去世了。9月3日,他会和家人一起通过互联网观看纪念大会直播。近期,身处异乡的他会回到故乡丰城祭祖。“这次回来,我会到爷爷墓前告诉他,当年他用生命守护的河山,如今已如他所愿;我也会教育子女要永远铭记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好那份跨越时空的信仰。”

周蓉:阅兵式上的震撼和感动,永远铭刻在心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文曦 周亚婧

周建屏外孙女周蓉近照。 (受访者提供)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到来之际,75岁的周蓉抚摸着家中泛黄的老照片,思绪飘回2015年那个庄严的时刻。

  10年前的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阳光洒在庄严的阅兵场上,周蓉88岁高龄的母亲,作为周建屏烈士遗属,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周蓉陪同母亲一同前往北京。

  “当受阅部队迈着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来,那排山倒海般的气势,让我的母亲瞬间红了眼眶。”周蓉回忆起母亲向她描述的场景,眼中依然闪烁着泪光,“母亲轻声对我说,‘你外祖父他们当年浴血奋战,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过上这样的太平日子啊。’那一刻,我们内心满是感动与自豪。”

  周蓉的外祖父周建屏,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抗日英雄。他早年投身革命,历经无数次战斗的洗礼。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周建屏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副旅长,率部开赴晋东北抗日前线,参加平型关战役。1937年11月,周建屏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员。不久,他率部参加晋察冀根据地粉碎日军“八路围攻”的战斗。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旧伤复发不治去世。

  “外祖父离开家时,我母亲才刚出生没多久,对于外祖父的印象,母亲只能从长辈的讲述和史料中去拼凑。”周蓉缓缓说道,“母亲常跟我讲,外祖父是一个心怀大义、对国家和民族无比忠诚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母亲回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一遍又一遍地跟我讲述阅兵式上的每一个细节,仿佛要把那一刻的震撼和感动永远铭刻在心中。”周蓉说。

  如今,母亲虽已离世,但她的爱国情怀和对先辈的敬仰之情,却深深烙印在周蓉的心中。周蓉表示,9月3日,她会和家人一起观看纪念大会直播。“我要带着母亲的那份期待和骄傲,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同时,我会把外祖父的故事和母亲到现场参加阅兵式的经历,讲给我的子孙后代听,让他们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爱国精神,让这份红色基因永远延续下去。”周蓉坚定地说。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