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崇义:创新“以图管地”模式 构建补充耕地长效管护新格局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郭 翀、张贤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作为山区县,崇义县耕地资源先天禀赋不足,近年来通过土地开发补充的耕地因“点多面广、位置分散”,叠加农村劳动力短缺、种植效益偏低等问题,“重开发、轻管护”“非粮化”“撂荒”等风险凸显。为此,该县聚焦“管得住、护得好”目标,创新构建“三位一体”“以图管地”工作体系,以“图”为核心打通管护堵点,实现补充耕地全链条精细化监管,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移动端导航”精准找地破解“管护人找不到地”难题
“过去找一块补充耕地,要翻台账、问村民,半天跑下来还可能走岔路;现在打开手机APP,地块位置、面积、地类一键可见,导航直接带我们到田边。”近日,崇义县铅厂镇稳下村村干部刘冬在“奥维互动地图”上点开“管护地块清单图”,不到3分钟就定位到了村西头的2亩提质水田。
这一变化源于该县针对“乡村干部调整频繁、地块情况不清”痛点推出的精准举措。县自然资源局将历年土地开发补充耕地的矢量数据按乡镇、村拆分细化,生成电子“管护地块清单图”,依托“奥维互动地图”“新知卫星地图”等轻量级移动端APP下发至基层。如今,全县16个乡镇、124个行政村的管护干部只需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掌握辖区补充耕地的边界走向、地类属性(水田/旱地)等核心信息,彻底解决了“管谁家地、地在哪里”的核心问题。据统计,推行以来,基层找地效率平均提升80%以上。
“遥感天眼”动态预警实现“问题早发现快处置”
“过去靠人工巡查,全县近千块补充耕地跑一遍要半个多月,漏报瞒报情况时有发生;现在依托卫星遥感,一天就能完成全域扫描,疑似问题图斑精准锁定。”县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股负责人介绍,崇义县充分借力部、省级定期下发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将其与补充耕地备案范围矢量数据叠加分析,识别地物类型与耕地特征不符的疑似图斑——无论是违规种植果树、开挖鱼塘,还是地块撂荒,都能通过影像纹理、颜色变化精准捕捉。
识别出的问题会第一时间形成“预警清单”,点对点推送至乡镇、村及具体责任人,并明确整改时限。今年以来,该县通过遥感监测已累计发现“非粮化”“撂荒”等问题26起,整改完成率100%,整改时效较人工巡查时代提升3倍。“‘天眼’盯着,谁也不敢存侥幸心理,管护责任真正扛起来了。”自然资源综合服务中心杰坝分中心主任谢毅说。
“现场举证核查”闭环监管确保“耕地种得好管得实”
“耕地管护最终要落到‘种下去、种得好’上。”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避免“纸上管护”,崇义县全面推行“现场举证核查”机制,借助“国土调查云”“江西调查云”等平台,要求乡镇、村工作人员及种植主体在春播、秋播、秋收等关键节点,对补充耕地进行现场核查。
核查人员需通过手机APP定位地块坐标,拍摄近景、远景作物生长照片,上传至云平台时自动附带时间、定位,形成不可篡改的“现状举证图”。县级管理人员可在电脑端实时调阅举证进度和图片,精准判断作物种类、种植密度、长势是否达标。今年春耕期间,该县通过举证系统发现20余块地块因劳动力不足未及时播种,立即协调农机队开展帮扶,成功抢在农时前完成播种。
如今,“移动端导航找地、遥感监测预警、现场举证核查”的“以图管地”体系,确保崇义县补充耕地长效稳定利用。“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更新地图数据、提升精准度,推动‘以图管地’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同时优化激励约束机制,让每一块补充耕地都成为‘稳产田’‘丰收田’。”崇义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春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