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起点——江西全力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
文/健康江西融媒体中心 朱雅丽
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均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新生儿,是威胁我国出生人口质量的隐形杀手。2005年,江西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试点,2010年,在全省启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并将该项目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与妇幼健康工作有机整合,逐步构建起“预防为先—精准阻断—温情保障”的服务体系,全力守护母婴健康。
预防为先:孕期筛查筑牢健康堤坝
“以前不知道要做这些检查,直到村里的医生上门宣传,才知道孕期筛查这么重要。”日前,南昌县剑霞村的孕妇王女士经过孕管员的科普后,主动来到县妇幼保健院完成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三项检测。
在江西,这样的场景已成常态。“孕产妇如果感染艾滋病、梅毒或乙肝,都有可能引起胎儿早产、流产、死胎或发生母婴传播。孕早期进行筛查,及时干预可有效减少疾病代际传递。”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工作人员介绍,我省自2010年起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以下简称“艾梅乙”)母婴传播项目,对所有孕产妇(包括流动人口)提供“艾梅乙”免费检测,为确诊的“艾梅乙”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服务。
一张覆盖城乡的筛查网络迅速铺开。在社区医院,孕妇建档后,由首诊医生负责,完成孕期宣教及检测。而在偏远乡村,孕管员们每月雷打不动地走家串户,把“逢孕必检”的政策送入田间地头。2024年,江西省“艾梅乙”孕产妇检测率均达到99.9%。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在全省范围内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省卫生健康委出台《江西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方案(2023—2025年)》,联合教育、公安、检察、民政、疾控等部门,成立消除母婴传播领导小组及专家技术指导组,建立起“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机制,全面启动消除工作,守护母婴安全。
精准阻断:全流程干预为生命护航
“医生,我的孩子会不会……”话未说完,孙女士的声音已带哽咽。近日,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孙女士攥着HIV检查单,指尖微微发颤。报告单上“阳性”的字样,像一片乌云压在这个期待成为母亲的年轻女人心头。主治医生周露轻轻握住她的手说道:“我们帮助了不少HIV妈妈通过科学干预,实现所生宝宝无感染。”说着,她翻开办公桌上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手册》,用彩笔圈出关键段落,“你看,只要规范产检、及时干预,阻断成功率能达到98%以上。”
安抚患者情绪的同时,医院产科第一时间启动“特殊孕产妇关爱预案”,督促其配偶/性伴检测HIV,转介至江西省胸科医院抗病毒治疗和病毒载量检测,同时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转介至辖区疾病中心,由疾控中心提供CD4检测,告知孙女士定期产检。
在医生指导下,孙女士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定期产检,最终成功生下健康宝宝。“新生儿出生后,医护人员在阻断用药黄金时间内启动预防性治疗,将母婴传播风险降至最低,并为孩子提供18个月的生长发育监测和随访服务,确保孩子健康。”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医师罗桂芳表示,医院作为省级预防艾梅乙母婴传播项目管理办公室依托单位,已构建起覆盖全省的防治网络,为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一站式”服务。
目前,我省已连续三年实现艾滋病母婴“零传播”;先天梅毒发病率3.38/10万活产;乙肝母婴传播率成功控制在1%以下。这不仅是数字的胜利,更是千万家庭命运的改变。
温情保障:让科学和关怀穿透偏见
疾病带来的不仅是健康威胁,更有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社会偏见。“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无知而生的恐惧与歧视。”省消除母婴传播评估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强调,“母婴阻断需要科学,更需要人心的理解与社会的温度。”
江西在落实国家政策基础上,叠加“温情”保障:我省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标准按照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全额执行;为全省HIV感染产妇提供1000元分娩补助及3000元婴儿奶粉补助,为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规范治疗及所生儿童先天梅毒防治补助500元。
经济减负之外,专业的心理疏导与育儿指导,成为抚慰焦虑心灵的良药。走进省妇幼保健院,环境温馨,医护人员亲切而专业。“我们设立了‘母婴关爱一体化门诊’,还与南昌彩虹健康咨询公益服务中心联动,打造‘彩虹母婴权益守护室’,为产妇提供心理咨询及24小时援助专线等。”省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科副主任杨海香说道。这细微之处的尊重,是击碎歧视坚冰的开始。
消除偏见,根源在认知。团委、妇联携手青年志愿者、妇女工作者,深入校园、社区、家庭,普及科学知识。“原来只要规范干预,感染者也能生出健康宝宝!”在南昌航空大学的消除母婴传播主题活动上,生动的“知艾防艾”课堂让学生们恍然大悟。
社会合力的暖流,正将恐惧转化为理解与支持。站在新的起点,江西目标清晰而坚定:2025年,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消除母婴传播,让每个新生命都能沐浴在健康的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