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疗心 点亮“归途”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廖云萍报道:做手工、练瑜伽、种菜苗……这样的治疗方式,你见过吗?
在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早期干预科女病区的阳台上,花盆里的西红柿苗结出了小小的青果。这是患者亲手种下的菜苗,每天浇水、松土,盼着果实转红。“就像小苗一样,康复也需要耐心用心。”主任廖明生说道。

早干预:精准驱心霾
“抑郁情绪持续两周就可能发展为抑郁症,我们争分夺秒。”廖明生介绍,早期干预就是在患者初现抑郁情绪时,通过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化解抑郁情绪,避免发展成为抑郁症。
早期干预科女病区收治的患者年龄集中在16至50多岁,大多是急性起病、病程短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如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狂躁症、产后抑郁等。科室提供早期咨询、评估、干预和随访服务,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对已发病但属于早期阶段的患者及早进行规范的专科治疗。
近年来,科室围绕“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这一目标,在康复方面下大力气、做深功课,积极开展工娱治疗,包括手工作业、绘画疗法、音乐疗法、心理剧疗法、团体游戏、瑜伽训练、八段锦等。工娱治疗是一种结合“作业治疗”与“娱乐治疗”的康复干预方式,通过组织患者进行劳动、娱乐和文体活动等,帮助患者释放压抑情绪,增强自我表达,重建社交信心,促进交流合作,提高社会技能。
“相比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情绪化特征更加明显,通过让患者做各种精细活,能刺激末梢神经促进康复。”廖明生说道,这也是中医情志疗法倡导的“以情胜情”,即用一种情志去克服或纠正因另一种情志引起的疾病。

巧疗心:工娱化心茧
“每个月医院都发放康复专项经费,用于购买康复治疗所需物品,病人做完的手工、织好的围巾都可以带回家。”主管护师赖丽萍说道。从老院到新院,科室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医护们也在不断拓展新的治疗方式。活动室新增动感单车和拳击设备,宽敞的阳台成为了患者的“种植乐园”,护士张芬从中医院进修回来后,开始带着患者做八段锦疗愈。
在早期干预科女病区,康复浸润于日常点滴。清晨八段锦舒展筋骨,晚间瑜伽冥想安抚情绪,团体游戏模拟人际交往,音乐治疗敲响心声。赖丽萍作为七年瑜伽爱好者,平时会带着病人练练瑜伽,练完后组织大家互相分享收获。“我们不追求动作多标准,只要病人在这个过程中情绪稳定下来,我觉得意义就达到了。”赖丽萍说道。
绘画也是治疗方式的一种,对于不爱说话的病人,科室会通过曼陀罗绘画来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这些是病人出院时送我的画,这张画的是我,另一张画的是个可爱的动漫人物。”赖丽萍从她的收藏里翻出了两张画,简单的白纸上,铅笔勾勒的线条细腻柔和。

暖归途:匠心映新生
早期干预科女病区的家属探访室内,有一个特殊的展示柜,陈列的全是患者的手工作品:钩织玫瑰、贴钻字画、黏土画作、剪纸作品……每一幅作品都色调温暖、设计精美。“我们不仅仅是治疗,更是希望帮助患者培养一个爱好或是一项特长,让她在回归社会后,能有展示自己或融入社交的技能,甚至是将技能转化为谋生手段。”
实践证明,工娱治疗效果是显著的。据科室每月回访出院患者的情况显示,接受工娱治疗者疾病复发率明显降低。重返校园的学生,有了一技之长更好融入集体;产后妈妈学会制作手工花,如今可以赚钱自己花。“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后,有自己的尊严,这才是我们治疗的最终目的。”廖明生说道。
夕阳西下,阳台的西红柿苗在晚风中摇曳,小小的青果被霞光映红。在这里,康复不是简单的症状消退,而是让每一颗心重新找到扎根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