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九三受阅战旗上的这一“点”,重若千钧

2025-09-04 17:12 阅读
大江网原创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九三阅兵中,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战旗方队承载着历史荣光浩荡而来。在这片红色海洋中,“刘老庒连”的战旗上那个多了一点的“庄”字,在阳光下闪耀着别样光芒。

  这一点,不是错别字,是异体字,是保留1943年旗帜上的原有字体。战旗保留原有的字体和图案,是传承亦是致敬。正如网友所言:“不能让英雄们找不到自己的部队!”

  时光回溯到1943年春,江苏淮阴刘老庄,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第二营四连的82名官兵,面对100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军精锐部队,毅然选择了阻击。战士们用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周旋。子弹打光就用刺刀,刺刀折断就用拳头,拳头血肉模糊了就用牙齿。他们击溃敌人5次冲锋,最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朱德赞其为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陈毅誉之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战斗结束后,又有82名主动参军的当地青年,被编入新四军第七旅,重新组建第四连,并命名为刘老庄连。

  这面战旗上的特殊字迹,正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当年绣制战旗时,“庄”字多了一点,成为特定的时代印记。如今保留这个特殊的“庒”字,不仅是对历史原貌的敬畏,更是对英雄精神最虔诚的守护。这一点之加,重若千钧;这一笔之添,深植人心。它告诉我们:历史不容修饰,英雄必须被真实地铭记。

  那多出来的一点笔墨,蘸着的是一个民族永不干涸的热泪与敬意。

  如今,当“刘老庄连”的战旗在天安门前迎风招展时,那多出来的一点,如同滴落在史册上的血泪,浸润着中华民族的记忆;如同点亮在征程上的火炬,持续照耀着强国强军的道路。

  阅兵式虽已经结束,但那面多了一点的战旗,却永远飘扬在中华民族儿女的心中:有些记忆,不容磨灭;有些精神,必须传承;有些历史,需要永远铭记。

  (绵一评)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