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浙婺不养闲人”

2025-09-05 05:05 阅读
江西日报

  一摆衣袖,一甩脸,一个转身……短短数秒,“白骨精”切换了三张脸,华服瞬间变素衣,引得现场观众惊呼连连。这是婺剧《三打白骨精》的高燃开场,作为第九届江西艺术节“玉茗花优秀剧目展演”交换经典剧目,9月1日晚,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携该剧于江西省赣剧院上演,为江西观众解锁了多元的戏曲体验。

  整场演出两个小时,唱念做打翻,白骨夫人英姿飒爽,将角色的“皮、肉、骨”三重形态具象化;唐僧师徒一如既往,从被抓到被救,演绎了唐长老的“善”、孙大圣的“勇”、猪八戒的“憨”、沙和尚的“直”;其中,还有配角金蟾怪以无遮挡变脸成为流媒体热门话题。从整部剧看,主演、配角到龙套,都展示了婺剧武戏的高超技艺和文戏的独特魅力,各有各的精彩。

  “整场戏演员一共翻了多少个腾空翻?至少300起步。”“没有一个演员在台上是多余的。”“浙婺不养闲人”……观众激情点赞。谢幕时刻,在致敬电视剧《西游记》的乐声中,全场观众主动起立,手机就是荧光棒,一浪一浪的叫好声再次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这样的场面并不多见。婺剧又叫“金华戏”,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衢州一带。明清时期,各剧种的戏班相继涌入金丽衢地区,与本地的民间音乐、文化习俗相融合,最终形成了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6种声腔相互交融的婺剧艺术。一个小众剧种,缘何成为戏曲“顶流”?敬古弥新,婺剧《三打白骨精》圈粉的密码,来源于从“旧”中出“新”、从“新”中入“旧”的平衡,巧妙连接起传统与现代。

  婺剧《三打白骨精》对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进行了融合创新。在表演形式上突破,剧中的变脸三连借鉴了川剧变脸,同时,辅以服装的瞬息变换,将白骨夫人的“妖、人、魔”角色身份和变化多端的大妖属性丝滑切换。另外,孙悟空幻化的金蟾怪在面对唐僧时的变脸表演,也很好地切换了角色身份,体现了人物特性。对猪八戒这个角色,导演也从细节上给予创新,如与女妖的打斗中加入探戈元素,语言上加入网络流行语,以“梗”增强与年轻观众的黏性和亲和力。

  “文戏武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文弱的唐僧都有武戏:在仓皇奔逃、跌扑滚爬中,面对白骨精和四大妖的紧紧追赶,唐僧惊恐万分,踉跄不已,连续的颠步、蹉步、跪步,再加上滚翻跌摔、壳子吊毛,360度飞旋转体卧鱼和飞身过人穿趴虎,这些高难度摔跌技巧在演员的激情演绎中,强烈展现出唐僧失去孙悟空保护,狼狈逃避、躲闪白骨精追杀的紧张情景。正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落魄唐僧”,在跌扑翻滚的系列动作设计中,展现出婺剧的特色,又张扬出角色的处境和性格变化。

  “旧中出新”,现代科技也赋予了古老戏曲新的活力。如用激光投射舞台直接在视觉上呈现悟空画地为圈的法术,引入无人机扮演悟空变身的小蜜蜂替代传统鱼线牵引道具,引入威亚让悟空在空中腾云,这些都增强了舞台真实感,进一步让观众获得超越传统戏曲的沉浸式观演体验。

  多元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曾一度让年轻人远离戏曲,但从婺剧《三打白骨精》的出圈看,常演常新坚持传承,戏曲回归并不是梦——在南京演出时,年轻观众占比超50%以上;在苏州演出时,获得观众认可,“每一场都吸睛”;在江西省赣剧院,到场的很多观众甚至是“合家欢”,哪怕是年幼的观众,也随着剧情高声叫好。

  有“本”可“返”,有传统可依,婺剧《三打白骨精》的出圈也不仅仅限于对年轻观众的“讨好”,它的成功还有对前人对传统的敬畏和珍视。该剧由“梅花奖”得主杨霞云、楼胜等领衔出演,融合体操、杂技等跨界动作,又传承了婺剧传统的翻腾、双砸险等高难度技巧,层出不穷的武戏穿插了全场。这些硬核功底让每一个演员都很“忙”,在舞台上个个成为自己的主角,实现了满台翻腾开花“技不离戏”的艺术平衡,赢得满堂彩。

  “赣地长歌,华章共启”,这是第九届江西艺术节的主题。从6月18日开启,历时数月,精心策划的六大主体活动,让观众得以享受一系列的戏曲盛宴。作为省外交换经典剧目,婺剧《三打白骨精》的精彩演出,再次形成了线上线下的快速传播,让人感受到古老戏曲的“活气”喷涌而出——这是他山之石,也是“课代表”,它让有着同样底蕴的江西戏曲看见向未来的更多种可能。

  □ 钟秋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