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院·人物志】原江西省儿童保健研究所副所长——包同敏
2025年是江西省儿童医院建院70周年,为传承前辈精神,铭记医者初心,健康宣教科推出《儿院·人物志》专栏,让儿院后辈从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拼搏的精神,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共同书写儿院更加辉煌的篇章。
《儿院·人物志》讲述了历代“儿院人”不懈奋斗的事迹和精神,带您走进一个个有温度、有态度的儿医故事。
包同敏,男,1924年7月16日生,江西南丰人,主任医师,教授。
1949年毕业于江西医专(六年制),1954年调江西省儿童医院,筹建婴儿病房并任医师,1958年任江西省儿童保健研究所副所长(后改为保健科),1986年调江西省妇幼保健技术指导中心。为江西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建院初期,制定了儿内科诊疗常规,并不辞辛苦,将全院制度并常规亲自用钢板刻字,油印编制成册供临床使用。儿保所工作期间,他带领全科在全省率先开展“改变育儿习惯改善儿童营养”工作,下到农村、地段,调查了解儿童喂养、体质及与疾病的关系,准确掌握城乡儿童发育状况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儿童保健工作,调查研究农村儿保组织形式,指导科学育儿,培训基层卫生员,建立了南昌县小兰乡小兰村儿童保健试点。
由于工作出色,包同敏1964年代表省儿保所将农村儿童保健组织形式研究成果在全国第六届儿科学术会上进行大会报告,受到卫生部门领导及专家的重视。江西省农村儿保工作的经验也载入了《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1965年针对农村儿童营养状态和代奶食品的缺乏,在省营养与食品研究所的指导下,根据小兰食品习惯研制成“鸡蛋米粉”,解决了农村代奶食品的匮乏。1977年在开展“佝偻病”防治研究工作中,研究出以软X线(钼靶)诊断优于硬X线的成果,得到全国同行们的认可并推广应用,该课题获得国家科技奖。1980年为解决儿童营养中铁锌的不足,他提供配方供制药厂研制“铁锌氨基酸”制品。
从事儿科临床、保健和教学工作40余年,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大专教材《儿科学》,副主编《儿童保健大全》、主编《孩子健康成长200问》《小儿家庭医疗保健》《儿童营养疾病问答》《儿童常见寄生虫问答》等多部著作。获得省政府“全省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省儿童工作协调委“热爱儿童特别奖”、全国妇联、国家教委授予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奖”。2014年,90岁高龄的包同敏主任在全国儿童保健学术年会上荣获“中国儿童保健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