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田野间——探寻玉山县四股桥乡竹笕村“科技小院”里的兴农梦

8月25日,记者走进玉山县四股桥乡竹笕村的葛产业基地时,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吴波正带领刘书源等5名本科生在从事田间管理。他们头顶草帽、手戴防割手套、脚穿轻便球鞋,弯下腰查看,并仔细拔掉缠绕在葛叶上的杂草,不时擦去脸上的汗珠。
“我们开展的这个科研项目叫玉山粉葛仿生态栽培模式研究,从2018年起,3年为一个试验周期,今年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我每年都来这里,一年至少有20天待在这里。”作为江西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葛高产栽培与品种选育岗位的专家,吴波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研究进展。经过2个周期的科学试验、精密检测和研究分析,专家组欣喜地发现,作为衡量葛根品质的重要指标,这里种植的本地优质粉葛其葛根素含量高达1.5%,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的三倍多。
“感谢这些专家学者的一线指导,才能让土地生‘金’。”基地负责人刘艳介绍,目前合作社年销售葛粉1.5万公斤左右,加上葛花、葛酒、葛粉丝、葛粉条和葛桃酥等衍生产品,去年营业收入200余万元。
今年39岁的刘艳,2009年从天津师范大学公共关系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头部电商公司工作,之后在杭州开起了网店。得知家乡的农产品滞销后,刘艳便想着利用专业所长做电商,专售葛粉等特色农产品,没想到一下就火了。
瞄准消费者对优质农特产品的需求潜力,2013年,刘艳选择返乡创业,成立了玉山县迦南地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专心经营葛产业。她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葛制品这个行业良莠不齐,存在真假掺卖、以次充好的情况,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给优质的野葛粉带来了较大的信誉冲击。
如何破题?在实践中摸索的刘艳意识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才是葛产业的突围之路。2015年起,她在坚持生态种植的同时,积极主动与省内科研院所联系,寻求业内专家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
科技之花,终结硕果。在刘艳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起,省科技特派员联手合作社开展科研工作。2021年7月,江西省葛产业技术体系科技服务点挂牌成立。2022年,从基地采样的“三清山葛根”,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23年11月,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江西玉山葛根科技小院在合作社正式揭牌,专家组成员由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红壤及种质资源研究所和上饶师范学院共同组建。据悉,该小院为全国首家葛根领域的“科技小院”,填补了野生粉葛生态栽培技术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成为连接科研院所与田间地头的关键桥梁。2025年,随着产业技术体系优化调整,江西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接过了科技服务的接力棒。
“专家服务团包括土壤、种苗以及生态培育等领域的多位学者,他们的加入,让葛产业仿生态栽培模式这个课题目标更明确,开展研究也更加系统、更具条理性。”吴波表示,专家服务团扎根于此开展系列研究,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比如,围绕葛产业的废水废渣处理等老问题,服务团通过技术处理,让废渣成为蚯蚓的饲料和葛产业的有机肥料,并将废水变废为宝,实现再利用。目前,专家团正对玉山县16个乡镇(街道)的土壤进行取样测试,再加上气候条件等分析,届时会综合评估当地扩种葛的可行性。
“种植时,土包的大小、密度和管理方式,都有明确的要求;葛花采摘有严格的时间窗口,早了晚了都不行;而制作上好的葛酒,则需要经过十余道精细工序。”刘艳带记者参观加工车间,一边介绍葛产业的品种选育、生态种植技术等,一边还不时接到老客户的订单电话。
据介绍,葛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喜光、耐旱,坡地、旱地都可以种,人力养护成本不高,亩产1200公斤左右,民间素有“一株葛,一桶油;一亩葛,一头牛”的说法。
近年来,该合作社不断健全完善高校、政府、企业、农民等多元主体协作机制和“基地+公司+合作社+经营主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葛根的模式,带动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我之前在外地打零工,现在回乡采挖野葛根,一天能挖300多斤呢!”64岁陈老伯高兴地说。在玉山县,像他这样的农户共有100余户,平均月收入不低于3000元,“科技小院”助推“一株葛”成为当地的兴农产业。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