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中国彰显发展韧性

日前,为期62天的2025年全国铁路暑运圆满结束。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31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43亿人次,同比增长4.7%,客运量创历史同期新高。这组亮眼的数据既是人民群众出行、旅游、文化交流等多元需求加速释放的生动注脚,更彰显了铁路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激活旅游经济、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力。
铁路运力的量质齐升,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应对暑运高峰,铁路部门在既有运行图基础上优化编制暑期临客运行图,全国铁路日均安排开行旅客列车达11330列,同比增长8%,从“量”上筑牢出行保障。列车开行频次的提升,不仅有效缓解了出行压力,更保障了产业链的稳定,带动机车制造、维修保养、能源供应等上下游产业的繁荣,催生新商机与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新线新站的启用让“流动的活力”向更广阔区域延伸。京哈高铁京沈段、沪昆高铁杭长段高标运行,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开通,重庆东站投入使用……一条条“钢铁动脉”的纵横延伸,一座座现代化车站的拔地而起,不仅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更让沿线区域的经济活力加速释放,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多元客流的顺畅运转,是我国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的生动缩影。暑运期间,学生流、旅游流、商务流叠加,给铁路交通调度、安全保障、服务供给带来极大考验。不过,从购票系统平稳运行,到临客精准加开,再到车站有序疏导,各环节顺畅衔接,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统筹、应急管理响应等方面的硬实力。这种系统韧性充分证明,我国能够依靠高效治理,将发展红利转化为覆盖全民的民生保障。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保障不仅对内满足了民生需求,更延伸至对外交流领域。今年铁路暑运发送外籍旅客348.4万人次,同比增长23.9%,这既是过境免签政策优化、国际交往密切的体现,也是我们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服务全球旅客的实践。外籍游客乘高铁游中国,在“朝发夕至”中感受便捷,在沿途风光中领略中华文化魅力,既能为跨国交流合作注入动力,更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效得到直观的体现。
在运力保障、治理支撑的双重基础上,铁路与产业深度融合,尤其以“铁旅融合”为代表,激活经济增长新动能。今年暑运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开行旅游列车579列,同比增长31%,这一显著增幅不仅让“坐着火车去旅行”成为暑期出行新风尚,更以精准对接需求的服务模式,推动旅游市场蓬勃发展。一方面,旅游列车精准对接个性化需求,陆续推出“银发旅游专列”“赣超球迷专列”“红色研学专列”等,并提供相应的特色服务,不断优化游客的出行体验。另一方面,铁路串联起沿线景区、中小城市与乡村资源,带动民宿、餐饮、文创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交通+旅游”的产业闭环。从单一运输到产业联动的升级,让铁路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成为拉动旅游经济、释放区域经济潜力的重要引擎,实现了从保障运行到赋能发展的价值跃升。
流动创造价值,连接催生动能。中国铁路搭建的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交通网络,更是推动发展的平台、服务美好生活的载体。透过暑运期间庞大、密集而又畅通的人员流动,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强劲脉搏,更深刻理解中国经济为何具备韧性、中国走向繁荣为何是必然。可以肯定的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这张铁路网会更密集、更智能、更贴合人民群众需求,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黄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