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钻塔映初心——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大队夏河县桑曲金矿区钻探攻坚纪实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徐瑶柯、张海瑞)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桑科草原的经幡,桑曲金矿区的钻塔下,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大队的钻探队员正在检查设备,外套上凝着一层薄霜——这是2025年夏末,发生在甘肃省夏河县桑科镇桑曲金矿勘查的寻常一幕。
自今年5月初正式吹响施工号角以来,大队探矿工程院(以下简称“探矿院”)的队员们便带着使命奔赴而来,在高原的稀薄空气里、草原生态的严格约束中、技术难题的层层壁垒间,把江西地质人的担当,深深写在桑科草原上。

初抵高原:双重考验下的坚守
6月初,桑曲矿区施工进度未达预期,探矿院党支部书记张海瑞临危受命,带着破解钻进效率低的任务奔赴高原。
可刚踏上这片海拔3500米的土地,高原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七成,拎着工具走几步便胸闷气短,脸色发白,头痛失眠更是每晚的“标配”。
“那时候走路,像身上绑着30公斤沙袋,走几步就得停下喘半天。”回忆起初到的日子,张海瑞语气里有无奈,更多的却是不服输的劲。即便身体被高原反应反复“敲打”,他仍带着项目组一头扎进工作中,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高原反应的“洗礼”,没放过任何一名队员。经验丰富的机台班长,连续几天被头痛折磨得辗转难眠。有的年轻钻工更是被食欲减退、恶心乏力缠上,一周内体重掉了3公斤。“绝不能让高原反应拖了后腿!”张海瑞当机立断,第一时间为每个机台配上便携式医用氧气瓶,谁感觉憋闷不适,吸上几口便能快速缓解。
可高原的“脾气”远不止缺氧这一招,昼夜巨大的温差堪称“一日四季”。正午时分,阳光毫无遮拦地洒在草原上,地表温度飙升至30℃以上,施工人员穿着短袖仍能汗湿衣衫。可到了傍晚,寒风呼啸而至,温度骤降,凌晨更是能跌至0℃以下,裹上厚厚的棉衣才能抵御刺骨的寒意。一天之内30度的温差波动,让“四季轮回”成了施工常态。
叠加藏区施工的特殊要求,队员们还得适应简陋的生活条件,集装箱排成长队,帐篷扎在草原上,连厕所都是远离驻地的简易旱厕,对刚到高原的队员们来说,这无疑是双重考验。
初进场时,不适应像潮水般涌来!没有像样的厨房,大家就挤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吃饭,风大的时候,饭菜里都能尝出沙粒的味道。没有舒适的卫浴,简易淋浴装置流出的水时冷时热,只能匆匆冲去一身尘土。遇上刮风下雨,往返厕所的路更是难走,往往去一趟就淋得浑身湿透,裤脚沾满泥点。
可艰苦的环境里,总有温暖在滋生。夜晚的集装箱宿舍中,煤炉烧得通红,把草原的寒意牢牢挡在门外,钻进被窝,能慢慢焐出一片暖融融的温度。队员们围坐在炉火旁,你一言我一语地打趣:“高原再高,还能高过咱地质人的精气神?”就是这股不服输、不叫苦的劲儿,成了大家对抗所有艰难的底气,让简陋的驻地也有了家的暖意。
绿色勘查:在草原上“绣”出精细活
在桑曲金矿区施工,材料运输从一开始就撞上了“硬规矩”。
“不能毁了草皮,不准修便道!”这片平均植被覆盖率达85%的草原,每一寸绿意都是碰不得的“宝贝”,保护生态成了比提高运输效率更优先的准则。
矿区的要求近乎严苛,不仅严禁修建任何施工便道,所有设备、材料只能靠人力和小型机械搬运。机台场地也得“精打细算”,单个作业面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还比不上常规施工场地的三分之一。如此一来,钻杆、泥浆、工具等物资的运输和存放,成了摆在项目部面前的第一道“关卡”,不能让沉重的钻杆压坏草皮,更不能让零散的工具挤占有限的施工空间。
为了破解困境,项目组专门请来专业索道工程公司,从线路规划到设备安装,每一步都紧扣“尽最大能力保护植被”的原则。一条条索道终于在草原上架起,银色的钢索像一条条轻盈的丝带,一端连着物资存放点,一端通向各个机台,既避开了草皮,又打通了运输通道。

从那以后,每天清晨天还没亮,索道操作师傅就已到岗,手里拿着检查锤,逐个敲打滑轮、钢索,确认设备没有一丝隐患。材料组的工人则围着清单,根据各机台当天的施工进度,精准测算钻杆长度、泥浆用量、配件型号,哪怕差一个小零件都要反复核对。物资通过索道平稳运到机台后,等候在此的工人立刻上前卸运归位,做到“当日运输、当日使用”,从根本上避免了材料堆积占地。
而在不足60平方米的机台场地里,队员们更是把“精细”二字做到了极致,钻杆按长度码得整整齐齐,扳手、钳子分类摆在工具箱里,就连擦机器的抹布都叠成方方正正的小块。
“咱这不是在草原上干活,是在草原上‘绣花’呢,必须精细!”老钻工石师傅擦着工具时说的这句话,成了所有人守护草原、做好工作的共识。
地层较劲:与复杂岩石的“硬碰硬”
生活的难关、运输的阻碍都一一攻克,可地下的“拦路虎”早已在深处等候,与复杂地层的较量,才是对钻探项目部真正的考验。
首当其冲的是75度斜孔钻进。这种角度的钻孔像给钻头装了“歪脖子”,钻杆稍不把控就会偏离预设轨迹,一旦偏差过大,前期功夫就白费了。
张海瑞立刻给每个班组加上“双保险”,3名主力队员专注钻进操作,1名机动人员随时待命补位,大家轮班紧盯仪表盘,每钻进25米就核对一次方位角和倾角,超过误差立刻调整。靠着这份“眼不离、手不松”的专注,硬是让“不听话”的钻杆服服帖帖沿着既定路线向前推进。
但真正的硬骨头,还属变幻莫测的地层。有的岩层碎得像摔烂的瓷碗,往孔里灌水就顺着裂缝漏个精光。有的泥巴层黏性极强,钻头钻进去就像陷进浓稠的泥潭,转速越来越慢。最棘手的是水敏性缩径层——刚钻好的孔壁遇水后会慢慢“收缩”,没过多久就把钻杆死死抱住,稍一用力就可能引发卡钻事故。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项目组成员早就摸透了应对之法:岩层漏水,就往孔里撒一把干燥锯末,像给地层塞了团吸水的棉花,漏点很快就被稳稳堵住。遇上缩径层,就换成抗缩径优质泥浆,泥浆附着在孔壁上,像裹了一层保鲜膜,牢牢护住钻孔形态。
6月的ZK4806孔,钻进至160米时突然遭遇40米厚泥巴层,孔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坍塌,钻杆根本无法继续推进。
“挪孔!”张海瑞当机立断,没有丝毫犹豫!
与其在坍塌层硬耗,不如挪位重新钻进。40天后,当811.7米的终孔深度数据敲定,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串数字,正是他们与地层“硬碰硬”的最好答卷。
细节较真:攻坚克难破难题
7月的桑曲草原,牧草没过脚踝。队员们渐渐适应了高原环境,全身心投入到钻探工作中。
可ZK2405孔的钻探工作却“卡了壳”。业主要求岩心直径必须超过48毫米,可项目组自带的钻具内外管组合后,钻出的岩心最大也只有47.5毫米。差0.5毫米的“细微鸿沟”,成了阻碍施工推进的第一道难题。
项目组紧急联系厂家调运新钻具,可设备送到现场安装后,岩心直径的问题解决了,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两次起钻检查,岩心尺寸始终不达标,这让大家都摸不着头脑,到底哪出了问题?
张海瑞蹲在机台上拿着卡尺反复测量,“找到了!是级配错了!弹卡室空间小了,弹卡钳要么就是进不了弹卡室,即使强行进了弹卡室也会挤死在里面无法回收。”
但重新发货至少要等三四天,可项目工期紧得像拉满的弓弦,多耽误一天,后续施工压力就多一分。
“改!不能等!”张海瑞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里快速画起图纸,“座环磨掉一半,弹卡钳的耳朵磨出台阶来,这样就有1公分的空间了!”但孔深足足700米,现场改管容不得半点偏差,一旦尺寸出错,不仅要重新起钻白费功夫,还得让队员在高原上多受一次折腾。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张海瑞就从日头偏西守到后半夜三点,全程紧盯每一个环节,不容许出现丝毫差错。

工人师傅们握着磨光机,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打磨,火星在草原的暮色里溅起又落下。钢管的尺寸终于精准达标。改好的钻具迅速下钻、启动运转,当顺利提钻看到打捞出来的岩心时,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张海瑞拖着灌了铅似的腿往山下走,天边已经泛出鱼肚白,草原的风裹着淡淡的青稞清香,吹走了大半疲惫。
而难题总在接续出现。钻进至750米后,受现场空间限制,泥浆循环池比标准尺寸小了一半,孔内岩粉没法及时排出,钻头磨损速度大幅加快,往往钻30至50米就得更换一次,既耗材料又拖进度。
队员们没有抱怨,而是围着钻头反复研究,主动联系厂家沟通改造方案:把原来8个齿的钻头改成6个齿,加宽水口通道方便岩粉排出,同时加高胎体耐磨层。改造后的钻头一试,寿命直接延长到150米,钻进效率一下提了上来。凭着这股跟难题“死磕”的较真劲,截至8月底,桑曲金矿区已有3个钻孔顺利终孔。
8月,草原飘下了第一场雪,寒风裹着雪花落在钻塔上,可钻机的轰鸣声依旧响亮。
钻探队员们用行动证明,再高的海拔,挡不住江西地质人向上的脚步;再难的挑战,抵不过那份不服输的较真劲头。他们就像钻进地层的钻头,无论遇到多坚硬的岩石,都始终向着深处,坚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