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重生惠民生——江地集团江西抚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侧记

2025-09-08 18:17 阅读
大江网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吴 晴、陈杰楠)2023年5月,江西省抚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获国家评审通过,中央奖补资金3亿元,计划全域治理479座废弃矿山,修复面积1.83万亩。其中,由江地集团承建的一标段涉及抚州市9县2区的327座矿山,修复面积约1.04万亩,修复数量及面积超总数的一半。

  项目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水则水等原则,突破简单复绿模式,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导入、乡村振兴完美结合,在草木与产业的和谐共生中铺就乡村绿暖新篇。

  生态蝶变:废弃矿坑重披“绿装”

  在327座修复治理的矿山中,建筑用石料矿占比高,是此次修复的主要对象。而这类矿山地形重塑后多为基岩裸露区,坡度大、坡面陡峭,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植被成活率低,给后期复绿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资溪县老虎嘴花岗岩矿点修复前后对比

  为攻克此难题,项目团队引进专业团队的中高次团粒喷播专利技术,在矿点大且施工难度高的区域应用,有效提升坡面修复效果,增加植被多样性与存活率,消除“疤痕感”。同时,还组建QC小组,围绕“提高喷播合格率”研究,将合格率从84%提升至93%以上。以资溪县老虎嘴花岗岩矿点为例,该废弃矿曾因采矿导致58.25亩区域地貌破坏、植被损毁。应用该技术后,经半年养护,原本寸草不生的矿区如今植被覆盖率已接近100%。

  经过团队一年多的努力,曾经荒芜破败的废弃矿山逐步重披绿意,焕发新生。截至目前,项目已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168.76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89处,新增林地面积2755亩,林地提质改造面积1426.7亩,新增草地面积2626.9亩,退化草地修复面积314.8亩。

  依“绿”而兴: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如何在实现复绿效果的同时,提升土地利用价值,让废弃矿山“披绿生金”,这是江地建设者们持续思考的问题。

  在崇仁县新华建材厂修复点,昔日裸露的红土地已变身为21亩标准化油茶林,漫山绿意涌动。这里曾因生产活动和建筑垃圾长期堆积,导致植被枯萎、土地损毁,沦为一片荒地。生态修复时,项目团队结合周边地理与气候特征,选定油茶为适宜作物,通过“客土回填+生物菌肥”技术改良土壤后,栽下成片油茶苗。

  当然,这种“生态修复+”模式并非个例。在南城县、乐安县的不同矿点,已累计种植油茶约1200亩,还形成多片连片的油茶经济带。这些油茶林经三年管护后可挂果,待进入盛产期,年产值预估超200万元。此外,项目还因地制宜建设菌菇种植基地,种植湿地松等经济作物,让废弃矿山从“包袱”变成乡村振兴的“财富”。

崇仁县新华建材厂修复点修复前后对比

  生态修复带来的不仅有产业活力,更有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东临新区黄远山矿点周边村庄的村民郑安平感慨:“多亏了这个项目,我才能在家门口工作,能挣钱,还能照顾父母、陪伴孩子。”2024年7月项目开工后,他主动求职,项目部聘用他从事排水沟施工及矿点基础设施维护工作。施工结束后,又留任他负责该矿点及临近龚家坪矿点的植被喷淋滴灌养护。

  秉承着“让更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原则,项目部用工优先吸纳周边村民,最大限度为当地增加就业岗位。据统计,施工期间,该项目80%以上的劳务作业人员为当地村民,累计已带动1500余人实现就业。

  项目施工热潮退去后,3年管理养护的“新篇章”正在书写。项目部仍优先聘请当地村民,种满湿地松和油茶的矿点成了村民的“责任地”,剪枝、除草、施肥等活儿,也都是村里的熟面孔在忙活……从废弃矿山“披绿”到产业“生金”,再到村民就业“稳岗”,生态修复结出的“幸福果实”,让乡村振兴在故土上稳稳扎根,持续焕发生机。

  为民情怀:在建设中践行初心

  “这个项目和别的项目不同,点多面广,矿点特别分散,且多位于山间、乡村,与各个矿点所在村沟通协调的工作量非常大。我们尽可能地站在村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使得工作顺畅了很多……”

崇仁县六家桥乡朱山机制砖厂修复后栽种的柚子苗

  乐安片区现场负责人周智琦介绍,在崇仁县六家桥乡朱山机制砖厂修复时,项目部结合矿山土壤和环境特性,原计划种植湿地松。后考虑矿点紧邻村庄,调整思路拟改种油茶。此时,村里根据大多数村民的意见,提出想改种柚子树,认为在专业管护下,其后期收益会更高。尽管柚子树的种植成本稍高于湿地松、油茶,但为了让村民最大程度上获益,项目部充分采纳意见,迅速组织研究,并将改种方案上报设计方、业主方,最终获得各方一致认可,正式将种植品种调整为柚子树。如今,40余亩修复土地上已栽下1700余棵柚子苗,丰收的期盼正在田间生长。

  “刚开始进村时,村民都把我们当‘陌生人’。后来每次经过村里,大家都会主动和我们打招呼、聊家常,还邀请我们进门歇歇脚、喝口水……”周智琦在谈起参与项目建设的感受时,说村民的态度转变让他感触最深。

  以绿色为底色,发展方有亮色。

  这场从“满目疮痍”到“生机盎然”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变形记”,修复工程推动生态改善促产业升级,将绿色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既绿了山川、富了百姓,更暖了民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