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传统食品厂数字化转型增收账本

宽敞整洁的车间内,一排排机械料斗“各司其职”,只有零星几个人负责投料。传感器的灯光来回闪烁,拖运着料斗的AGV小车能自己“开门”,直奔要去的点位……这是位于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西百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致力打造的“黑灯工厂”雏形。
近日,记者来到这家公司,见到一罐罐蛋白粉在生产线上鱼贯而出。公司总经理宋栋告诉记者,公司蛋白粉日产能达30吨,这背后离不开数字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
“以前给蛋白粉罐子封口,单这一个动作就要重复两遍,每天生产2吨蛋白粉都忙得人仰马翻,根本不敢接大订单。”宋栋说,产能上不来,让公司错失了不少发展机会。
除了产能不高,质量控制不稳定也是制约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就需要大量干预人工生产过程,这需要极大的管理成本。针对市场对产品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百约食品开始思考如何对生产线进行数字化改造。
宋栋告诉记者,运动营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涉及较多微量营养素,这类成分最怕出错,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很难校验,产品质量的保障性就会大打折扣。“公司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产品质量和成本,而数字化转型提质又降本。”宋栋说。
早在2018年,公司就着手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通过推进“机器助人”,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2024年,公司通过5G+AGV+机械臂协同作业,在罐装车间实现了“无人化”生产,夜间生产无需人工干预,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提高了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生产线投运当年,销售收入就增长了0.63亿元,为百约食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筑了强大的生产优势。
“数字化改造后,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更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将他们从繁重、琐碎、无技术含量的工种中解放出来,经过不断学习,转型为技能型人才。”宋栋说,通过系统性数字化改造,公司实现人工成本近90%降幅、仓储“零差错”和约50%的效率提升。依托AI赋能的“秒级追溯”体系,几秒钟内即可定位产品全生命周期关键节点信息,全面提升质量可视化与可控性,持续巩固市场竞争力。
得益于产能、质量的提升和市场的开拓,公司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我们不想‘卷’价格,而是更倾向于将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向上‘卷’科技。”宋栋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还将在生物工程上加大研发力度,在核心原料生产技术壁垒上有所突破。
如今,传统产业的发展已颠覆我们的想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源源不断注入制造的各个环节,无人车间、“黑灯工厂”、数字园区潜移默化地重塑企业的运营体系。
“针对萍乡市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的特点,我们一方面强化服务体系保障,组建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企业和服务商搭建供需平台,另一方面强化政策支持,通过市县两级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有效覆盖。”萍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信息化推进科科长王哲告诉记者,为了提高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萍乡市还分批次组织企业参观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其中已经有60%企业完成了数字化改造,有效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样学样”。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晖 实习生 黄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