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空心村”的蝶变

2025-09-09 04:48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村民在采摘油茶果。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璋摄

  秋日,樟树市观上镇横里村的千亩油茶林泛着层层绿浪。村头新建的标准厂房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将茶籽榨出食用油。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在彩绘墙前嬉戏,老人们坐在古樟树下聊着家常。这幅生机盎然的乡村图景,很难让人联想到5年前那个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的“空心村”。从“空心村”到产业强村,再到文明新村,横里村是如何做到的?

  横里村党支部书记罗斌华仍然记得刚到村里时的困境: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55.6岁,用电脑要请人帮忙;村集体账上不到5万元,一条水泥路都修不起;更棘手的是,随着樟树医药化工园区扩建,村里要完成近8000亩的征地任务,干群关系一度紧张。

  “变化要从村党支部换届说起。”站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罗斌华指着墙上“江西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的奖牌说,2020年,5名年富力强的致富能手和返乡青年进入村“两委”班子,大家的干事热情很快就被点燃。

  在基层治理方面,创新“阳光议事厅”制度,仅樟树医药化工园区项目,村里就召开夜谈会21场,收集村民建议136条,实现了重大事项“党员首议、村民票决”。

  面对村里千亩沉睡的林地、闲置的土地和零散的耕地,村干部认识到,资源不会自动变财富,关键要打通“造血”路径。

  为此,横里村以拆旧复垦为突破口,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110余亩,让村集体有了稳定增收来源。“这些闲置宅基地,过去是包袱,现在是钱袋子。”罗斌华算了一笔明白账。

  横里村还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对油茶产业进行全链条升级。去年,该村油茶产值突破400万元,林下套种的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又为村民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现在油茶果还没落地,就被预订一空。”合作社负责人笑着说。

  该村还将闲置多年的村小学校舍改造成3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引进规上企业入驻。仅此一项,15年合同期内就可为村集体增收400万元以上,并带动4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4000元。通过资源重组、要素重构,横里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三年稳定在60万元以上。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晚上出门靠手电”,这曾是村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不仅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质量,更制约着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

  为此,该村实施龚徐新村整村搬迁工程,让142户530人告别老旧房屋,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同时,硬化村组道路3000余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0余盏,新建7600平方米健身场地。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无人管”到“共治理”,横里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漫步村庄,但见道路平坦、路灯明亮,庭院整洁,一幅和美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吴扬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