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双收” ,江西小山村把稻田变成“聚宝盆”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通讯员杨文清、记者彭晓华报道: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吉安市新干县溧江镇王山村,稻鳖养殖基地通过生态循环农业“一田双收”,实现了农田的华丽转身,既守住了粮食的安全底线,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还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绿色发展经验。
据了解,传统的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往往都各自为营,而溧江镇王山村的稻鳖养殖基地推出“稻鳖共养”模式,则打破了产业的边界。秋日里,在该稻鳖养殖基地里,连片的稻田绿意盎然,相映成趣,养殖员穿梭于其中为鳖投食,宛如一幅行走的田园画卷。
该养殖基地饲养的鳖,是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的水产类滋补营养品——中华鳖。稻田为鳖提供了类似野生的生长环境,稻田里禾苗遮阴,小鱼虾等天然饵料比较丰富,鳖的排泄物又可反哺水稻生长,还可以捕食福寿螺等有害生物,疏松土壤,减少水稻病害,形成了一种“天然循环”,不仅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养殖尾水零直排,还提升了稻米和鳖的品质,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增值。

据悉,该养殖基地总投资为300万元,占地220余亩,自2022年开始投鳖苗养殖,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该基地累计投放鳖苗100余万只,年产量达5万公斤,年产值突破500万元。今年,基地还成功获得了井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商标授权,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前这些地要么是闲置,要么只是种点庄稼,也没有多少收益,现在基地租用这些地,每年每亩的租金是400元,村民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收入也比较稳定了。”一名在基地务工的村民说道。据该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基地专门吸纳了包括脱贫户在内的10余名村民长期务工,让他们无需外出奔波,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人均每年增收可达5万元左右。
从荒地到产业基地,再到“稻鳖共养”“一田双收”,王山村稻鳖养殖基地以生态种养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也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