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家门口的“专家号”
“以前我的病需要去市里的医院住院,拖着一家人来回奔波受累。现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看好病,真是方便多了。”70岁的新余渝水区界水乡居民卢荣发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期疾病发作,他直接在家门口的界水乡卫生院办理了住院手续。在新余市中医院医疗集团下派专家的诊疗下,病情很快好转。
卢荣发的安心,正是新余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成效的生动注脚。作为全国81个试点城市之一,新余市通过管理破壁、服务下沉、利益共享,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到居民“家门口”。
管理破壁 “五大中心”穿透院墙
要打破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的藩篱,关键在于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管理架构。新余将市辖区公立医疗机构划分为三个网格,组建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新钢中心医院为龙头的3个医疗集团及市妇幼保健院牵头的专科联盟,成立集团理事会,建立统一议事决策机制。
医疗集团内部创新设立医务、人力资源、审计财务、医保等12个专业管理中心,总院选派29名临床科室骨干兼任基层院区执行院长,将管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在仙女湖区人民医院,执行院长余翔每天带领来自新钢中心医院医疗集团总院的专家团队开展查房、培训。“集团赋予我们对基层院区业务管理的实权,包括人员调配建议权和医疗质量考核权。”余翔说。
管理的统一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全市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全面联通所有基层院区及公有产权村卫生室,统一用药目录覆盖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慢性病,335项检查检验结果实现线上互认共享。
服务下沉 “五项机制”强基惠民
针对基层院区服务能力短板,新余创新建立“总院科室对口帮扶基层院区”机制。49个总院临床医技科室与29个基层院区结对,65名专家常态化驻点,聚焦基层外转率高、需求大的病种,“一院一策”打造34个特色科室。
在渝水区姚圩镇中心卫生院,新余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重点帮扶建设的中医康复科让附近村民告别了奔波之苦。“下派专家不仅坐诊,更重要的是帮我们建流程、带队伍。”该卫生院院长感慨。2024年以来,总院专家下沉诊疗9700余人次,带教培训基层骨干642人,开展适宜新技术新项目138项,完善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132项,基层首诊能力显著增强。
技术贯通离不开信息“桥梁”,新余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建成覆盖影像、心电等五大资源的共享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拍片,数据可传至医疗集团总院,半小时内诊断报告就回传完成。2024年,这样的远程诊断服务超10000人次。服务共同体的构建,使全市基层诊疗量占比提升至59.59%,越来越多的群众看病不再“往上跑”。
利益共享 “五大资金”激发效能
改革要可持续,必须理顺利益分配机制。在仙女湖区观巢镇中心卫生院,财务人员展示了一份特别的分配单:因总院专家下沉坐诊和下转患者带来的新增业务收入,扣除成本后,卫生院留70%,上缴总院30%。“7:3分成机制,让我们和总院成了真正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伙伴。”卫生院院长说。
这一写入《新余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财务管理办法》的创新机制,有效调动了城市医疗集团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
财政投入方式也在悄然转变,基层院区全面落实“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在编在岗人员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五险两金”等核心待遇,全额纳入县区财政预算予以足额保障。市、区财政按每人每天400元的标准补助总院专家下沉服务。2024年,城市医疗集团下转、上转患者人次同比分别增长56%、38%。
“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就是要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享受更公平可及、优质连续的健康服务。”新余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李虹表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正重塑新余健康服务新图景。 (徐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