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木雕:一刀一刻 让“枯木”逢春
“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难成品。”一块平平无奇的木料,经过木雕匠人的精雕细刻、耐心打磨后,便能变身为一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这就是木雕。
在南昌市榕门路上,有一间木雕工作室“奇木阁”。推门入内,淡淡的木质清香扑面而来,里面摆放着用各种木料制作而成的木雕摆件,精美而生动。这间店铺的主人,就是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湖木雕的第五代传承人徐忠华。

洪观新闻记者 吴跃强
“刀尖”上的艺术
谈起木雕,徐忠华滔滔不绝。中国木雕历史源远流长,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雕鱼,距今七千年,是我国木雕工艺品最早的实物之一。至明清时期,木雕已广泛应用于家具与建筑之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徐忠华告诉记者,东湖木雕形成于清代。南昌水陆交通便利,很多木雕手艺匠人集聚在滕王阁、佑民寺一带,开设木雕作坊,创业谋生、收徒传艺,也将各地木雕技艺带入南昌,逐渐形成了东湖木雕,并以做工精细,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而著称。
徐忠华出生在“中国木雕艺术之乡”广丰,自幼对木雕很有兴趣,看着木块在刻刀下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以刀琢木”的匠人梦便在心底悄悄扎了根。
高中毕业后,徐忠华便跟随木雕师傅学习雕刻技法。后来,他进入广丰一家木雕工艺厂,一边利用木雕技艺谋生,一边跟厂里的老师傅学习。几年后,徐忠华离开木雕厂,前往中国四大木雕流派所在地之一的莆田学习传统雕刻。
1997年,徐忠华来到南昌,拜入了东湖木雕的老师傅周达军门下。在这里,他与同样在学习木雕技艺的万秋英结识,对东湖木雕的喜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徐忠华和万秋英组建家庭后,开始专门从事木雕。夫妻从艺二十年来,通过不断地研习和实践,雕刻技艺在岁月打磨中愈发精湛。夫妻俩开办的“奇木阁”也成为木雕领域里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朽木”亦可“新生”
传统木雕以“木”为媒,以刀、锉、锥等为工具,通过木雕匠人巧夺天工的手法,雕刻出万千世界。
徐忠华告诉记者,正所谓“木不雕,难成品”,一块木料要完成从平凡到非凡的蜕变,成为一件精美的木雕作品,要经过构思、绘画、雕刻、打磨、精修、着色等多道工序,往往耗时数月。
雕刻木料的选材很有讲究,楠木、红木、崖柏、香樟、黄杨等皆是上品,适宜进行精细雕刻。
木雕之奇,首在匠心早蕴。徐忠华告诉记者,木雕匠人根据木料最新的形态、纹理、色泽等进行构思,保留它的特征与韵味,构思出木雕的主题、形态等。紧接着,根据构思画出草图,在木料上勾勒出轮廓。
雕刻过程中,木雕匠人会先进行粗雕,用木锉、敲锤、圆凿以及圆弧刀、平口刀、三角刀等不同的刻刀,逐步削减木料,在木料上塑造出作品的大致轮廓。随后,进一步将粗糙的木雕细化,灵活运用相应的雕刻工具刻出线条,并进行精雕细刻。此后,对木雕进行打磨,使其变得光滑细腻,达到理想的质感。
“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细无误,一刀一刀地去精修,错落有致,才能让“呆板”的木头灵动起来。”徐忠华说,东湖木雕的主要工艺技巧包括平面浮雕、透雕、圆雕等,其中以“精微透雕”最为著名,采用此技法雕刻的人物、花鸟、景观立体感强、层次分明、精细绝伦。
“这件木雕作品《松竹梅》的木料是一块木雕厂淘汰掉的原料,我看来却造型古朴,非常珍贵。”徐忠华指着身边的一件木雕作品对记者说,他把木料搬回了工作室,反复揣摩后,决定根据木料的形态,在不同的位置雕刻松、竹、梅。三个多月的时间,徐忠华和一块不被人看好的木头“对话”,他运用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为这块木头注入新的生命和内涵,让“枯木”再逢春,这件作品也在各地工艺美术展上屡获大奖。
匠心雕刻光阴故事
以木为纸、以刀代笔,在每一次落刀与推刻之间,将历史的印记与匠人的坚守,深深镌入木纹的肌理深处。
2021年,东湖木雕被列为东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成为南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忠华、万秋英也成为东湖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
东湖木雕逐渐获得海内外更多青睐。如今,不少人专程赶来,带着自己的故事和木料来找徐忠华雕刻。“他们讲述想呈现在木雕作品里的故事,我来设计、雕刻,这样为木雕作品注入‘灵魂’,这个过程很有意义。”徐忠华说。
木雕匠人运用精湛的雕刻技艺,将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通过木雕作品讲述故事,传达深邃的寓意与情感。徐忠华告诉记者,有一名老人曾找到他,说年幼时在赣江游泳溺水了,一名渔民救了他。几十年间,老人一直在找寻救命恩人。如今已过六十多年了,找到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他希望能把这件事创作一件木雕作品,摆放在家中寄托感激之情。徐忠华认真思考,决定以赣江江畔的水、有竹篷的小渔舟、年轻渔夫划船、船沿上蹲几只鸬鹚等元素构图,雕刻了一件令老人非常满意的木雕作品。
“木雕不仅是一项民间传统技艺,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徐忠华说,“奇木阁”地处滕王阁景区附近,往来游客较多,经常有游客进店参观,有些外地的木雕爱好者还会专门向他请教,他都会毫无保留地讲授东湖木雕技艺。除了与雕刻爱好者交流之外,徐忠华还收了多名徒弟,把自己所学所会倾囊相授。
徐忠华还常带着木雕作品走进传统工艺展会,让更多的人对木雕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木雕作品《亲情》曾获2009年麒麟杯全国工艺品名家名作大奖赛金奖,木雕作品《永恒的记忆》获2010年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银奖。
最近,徐忠华正在梳理自己的雕刻技艺,并将一些技法进行简化,方便中小学生上手操作。他希望通过木雕手工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认识传统木雕的大门,让更多人去学习这门精彩的非遗技艺,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的认同感和传承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