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抗战老兵娄和瑞历经烽火,尤念和平之重:祖国强盛,咱当年的血没白流!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胡超婕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倪可心报道:“硝烟弥漫,枪弹如雨点,出生入死毫无怨言,为的是向人民许下的夙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一个节点,让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再一次涌上96岁的抗战老兵娄和瑞的心头。8月31日,当记者在娄和瑞南昌的家中见到他时,老人正翻阅着亲笔撰写的回忆录——《足迹的回忆》。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沉淀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句话,都承载着滚烫的信仰。
1929年,娄和瑞出生于山东省蒙阴县双峰山胡家宅村,离家不远处便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他在孩提时,常听长辈讲起这片革命热土上的故事。彼时家境贫寒,家中仅有几亩薄田,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据娄和瑞回忆,曾经的家乡,两座山峰险峻挺拔,春天野花遍野,河流蜿蜒流淌,清泉甘甜清冽;村口的大槐树常年郁郁葱葱,远处桑树成荫蔽日,成群飞鸟择枝而栖。可这宁静的一切,都随着战乱的阴霾降临而悄然改变。
“日军在村子东边修筑了据点,还强迫村民修建炮楼、挖战壕、砍伐大树作为防护屏障!”说起这段往事,娄和瑞声音微微发颤,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他记得,日军曾放狼狗伤了自己的远房大哥,还屡次进入解放区进行扫荡,肆意杀戮、纵火,甚至掳走妇女,无恶不作,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娄和瑞的堂兄是村里最早投身革命的人,早早加入了抗日战争的队伍。“像堂兄一样,成为一名军人”的愿望,像一颗种子轻轻落在娄和瑞心底,悄悄扎下根。1945年8月,16岁的娄和瑞如愿穿上军装,正式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
当时已处于抗日战争末期。班里年纪最小的娄和瑞,因识得一些字,被分配做枪支弹药、花名册的统计工作。刚入伍的他还是个“新兵蛋子”,对部队许多任务尚且懵懂,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一原则却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他回忆道:“每次行军到驻地,向老百姓借了东西,临走前一定要把借来的物品、铺过的干草都捆好归还,还得把院子打扫干净。所有这些似乎成了一条无声的命令,那时的军民情谊是用真实的人情建立起来的。正因如此,我们的部队才能在各种环境下无往不胜……”
抗日战争胜利后,娄和瑞随部队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是娄和瑞最刻骨铭心的艰苦之年——短缺的生活物资和武器弹药、暴雨下昼夜兼程30公里以上、枪林弹雨炮火纷飞、不幸牺牲的上级和战友、身上大大小小的伤口……每一刻都在生死边缘徘徊,可正是这样的淬炼,让他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也是在这一年,娄和瑞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立下了“永远跟党走、为人民而战”的誓言。
抗美援朝期间,娄和瑞在战场上奋战8个月后因高烧不退,不得不回国治疗休养,后又根据上级指示,转业到原江西省第一预备医院(现江西省精神病院)工作。“摘掉帽徽,脱下军装,心里满是对部队和战友的留恋。来到陌生的江西,一开始真的很难适应。但党需要我去哪,我就去哪。”娄和瑞话语依旧坚毅。
为适应新任务,娄和瑞决心提高自己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工作再繁忙,他也会利用夜间休息时间去夜校补习文化。1958年,经组织推荐,他通过文化考试,被上海第一医学院工农干部卫生系录取,用三年时间系统学习,掌握了扎实的医学科学知识。1961年顺利毕业后,他回到江西,在卫生系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娄和瑞原工作单位——江西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原江西工业卫生研究所),记者还见到了他几十年来为重温入党誓词抄录的各时期修订版入党誓词。退休后,他常发挥余热,回到原单位为大家上党课、讲党史,将对党的忠诚融入每一次讲述。“父亲一直教育我们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要紧跟着党走。”娄和瑞的小女儿娄卫红的话,映照着这位老人一生的坚守。
当谈及9月3日即将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时,这位至今仍爱看抗战剧的老人,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语气中也带了份郑重。“一路走来,方知不易,更要珍惜。”停顿片刻,他又坚定地说:“九三阅兵我盼了好久,定要看!带牺牲战友的念想,看祖国强盛——咱当年的血没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