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国别研究赋能江西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5-09-15 05:35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区域国别研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研究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维度,为政府决策和民间交流提供学术支持,是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效路径。推进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应当紧抓时代机遇,以省情为基、创新为要、协同为径,持续完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系统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资源,加快推进全省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建设,以智力支撑和战略研判为江西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

  立足省情实际,明确区域国别研究的战略方向与重点领域。江西产业门类齐全,特色优势突出,正在发力建设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全球南方”国家的产业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应当紧扣我省产业转型与开放合作的实际需要,重点聚焦东南亚、南亚、中亚、非洲和拉美等区域,深入分析目标国家的资源禀赋、产业政策、市场结构、投资环境、法律法规、文化习俗,结合我省在农业、食品、航空、陶瓷、医药等领域的比较优势,精准定位合作切入点。特别是要加强对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金砖合作机制、中国—中亚峰会等多边框架下合作机遇的系统研究,推动我省“走出去”与“引进来”实现高质量良性互动。

  整合平台资源,构建协同高效的区域国别研究生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江西33家企业在67个国家在建工程项目达695个。同时,我省565家企业在11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881家境外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赞比亚江西经济合作区、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重要合作框架,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运营经验和本土化认知。现有的区域国别研究中心、高校自设中心和硕士点,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学术支撑。下一步,应当推动企业与高校、智库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支持研究人员深入海外一线开展调研。同时,整合现有研究机构资源,明确定位,错位发展,形成“实践—学术—政策”联动的研究生态。

  深化实证研究,提升区域国别研究的决策服务效能。区域国别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实际决策,要实事求是,结合我省国际合作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农业技术、中医药推广、绿色发展、人文交流等领域加强田野调查、案例积累与模式总结。依托境外企业、华人华侨社团、驻外使领馆和国际友好城市等渠道,建立信息共享、舆情研判、协同调研的体制机制,构建“田野发现—信息整合—理论创新—政策建议”的全链条研究模式,确保成果兼具时效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夯实学科根基,加强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与学术创新。高校是区域国别研究的主力军,要引导省内高校依托学科优势,紧扣我省“1269”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定位清晰、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推动文、理、工、农、医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具有江西辨识度的学术品牌。加快成立全省区域国别研究联盟,完善资源统筹、课题协同、成果共享与评价机制,构建开放、专业的研究网络。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加快建设区域国别学相关硕士点,在本科阶段开设微专业、课程群与证书项目,培养“国别通、区域通、领域通”复合型人才。推进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与成果转化,打造内陆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基地。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国别研究的保障体系与政策支持。区域国别研究具有显著的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特征,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形成权责清晰、运行顺畅、支持有力的组织体系。加大政策配套力度,优化科研管理模式,将智库成果纳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与岗位聘任体系,设立交叉学科专项评审通道,充分激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创新评价机制、推动成果转化,实现区域国别研究从“零散探索”向“体系建构”发展,从“学术产出”向“政策赋能”转变,使其成为江西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的重要力量。

  张福庆

  (作者系东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