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教育须因人施策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就作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增强作风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突出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的教育引导。”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加强作风教育的重点任务和方式方法,为加强作风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干部的作风问题既有共性特征,又因职业生涯阶段、年龄层次、岗位性质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关键岗位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作风硬不硬、实不实,直接关系到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的形象及工作成效。进一步提升作风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应当坚持因类制宜、因人施策的原则,深入分析这三类干部群体的作风问题,做到精准发力、靶向施策。
对于新提拔干部,作风教育应当突出“新”的特点。新提拔干部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阶段,从基层骨干到领导岗位,从具体执行者到决策参与者,角色的转变往往伴随着权力边界的拓展、责任范围的扩大,若不能及时调整状态、校准方向,就可能在成长道路上行差踏错。现实中,有的新提拔干部急于求成、盲目行事,上任之初便想“烧三把火”,忽视了工作的连续性和复杂性,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有的只想展现成绩,却不敢担当责任,遇到矛盾和难题就“绕道走”;有的重视“显绩”、忽视“潜绩”。对新提拔干部开展作风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帮助他们适应新岗位、实现新作为。要在思想根源上校准航标,在能力提升上搭建阶梯,在责任约束上筑牢堤坝,使新提拔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精力放在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上,以作风的持续转变确保履职不偏向、干事有实效。
针对年轻干部,作风教育应当突出一个“早”字。年轻干部处于事业起步阶段,受党性锻炼不够、社会阅历不足、基层工作经验欠缺等因素影响,在面对诱惑和“围猎”时,思想防线容易松动,“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走入歧途”的案例令人痛惜。抓好年轻干部的作风教育须立足于“早”,充分利用入职教育、岗前培训、任前谈话等关键节点,常念纪律的“紧箍咒”。要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深刻理解“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从小事小节做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在党性锤炼中自我激励,在改革发展一线挥洒青春,在实干中培育优良作风,努力创造优异成绩。
对于关键岗位干部,作风教育应当突出一个“高”字。实践表明,一些级别不高但手握实权的干部,往往是廉政风险防控的重点对象。不少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也多发生在担任关键岗位期间。这充分说明,对关键岗位干部的作风教育必须拿出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引导、督促他们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及时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阻断由风及腐的演化路径。特别是要教育关键岗位干部破除特权思想,对功名利禄保持淡泊之心,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保持知止之戒,始终对党和人民心怀感恩与敬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真正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
沈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