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从“1.0版”到“2.0版”的重大转变与深远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隔30多年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对改革作出全面战略部署。这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开始由“1.0版”转向“2.0版”。这种重大转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从外延式增量改革到内涵式存量改革的转变,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的转变,从对外开放追随者到对外开放引领者的转变,从学习适应国际规则到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转变。
从外延式增量改革到内涵式存量改革的转变
改革开放之初,为减少可能遇到的阻力,我们采取了迂回的外延式增量改革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最薄弱的地方培育新的增长点。这一时期最具创造性的外延式增量改革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以及乡镇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崛起。外延式增量改革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激发了全社会经济活力,引发了由外到内、由点到面的连锁反应。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但是,在长期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问题只能靠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为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战略部署,推动外延式增量改革向内涵式存量改革转变,即不再一味强调增长速度和外部扩张,而是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和挖掘内在潜能。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完善制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通过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按照新的改革思路,新时代内涵式存量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用改革手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法治环境。同时,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6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量子计算、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等“硬核”科技成果呈现爆发之势。注重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重点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的转变
关于如何搞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摸着石头过河”。它是指没有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走一条渐进式道路,特点是从易到难、从试点到推广、从外到内徐徐展开。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创办经济特区等,都是通过“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方式总体是成功的,它避免了大起大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单纯依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再难以适用。因为相较于浅水区的改革,深水区的改革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其复杂性、艰巨性、敏感度更甚于以往。
当改革开放来到新的十字路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战略布局,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六条改革主线,规划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指明了改革的前进方向。
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和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蓝图得以顺利实施,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生动局面,完成了预先设定的目标任务,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14个方面再次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彰显了我们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
从对外开放追随者到对外开放引领者的转变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时,我国外部环境随之得以改善,为打开国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创造了条件。通过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我国从外部获得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奇迹。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不断学习、吸收先进经验和技术,我国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以开放倒逼改革,又通过改革扩大开放,我国正是在这两者的良性互动中日益强大起来的。
但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引起美西方一些国家的失落与焦虑。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凭借改革开放积攒了雄厚实力,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我国主动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拥抱世界、捍卫自由贸易体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数据显示,进博会举办以来,累计意向成交额超过5000亿美元。
我国以实际行动引领对外开放,还体现在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出口具有科技含量的多元商品、对外技术输出、实行单方面免签及供给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共产品等方面。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2024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627.8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突破3万亿美元。在对外贸易方面,随着产业升级换代,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轻工产品如服装、玩具、家电出口占比逐年下降,更多高科技属性产品如电动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加速出海。在技术输出方面,我国不断向海外输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如高铁技术、人工智能、光伏电池等。由此可见,我国已转变对外开放的追随者角色,以大国担当精神肩负起捍卫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历史责任,用实际行动引领扩大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从学习适应国际规则到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转变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积极主动学习、适应世界的治理体系和规则,并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起与国际规则相适应的法规制度。
应该说,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在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与繁荣等方面曾发挥过很大作用。我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支持者,同样从中受益。但近年来,随着一些国家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以及现行国际规则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多重挑战,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
在动荡与变革交织的大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中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积极做参与者、引领者,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方面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为国际社会提供有效制度供给。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制定全球性、区域性国际规则和标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比如,倡导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社会搭建合作共赢新平台;利用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移动支付等领域的优势地位,探索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市场准入、反垄断、数据隐私保护等治理规则;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健全自贸区运行机制和规则,为全球治理提供可参考的经验;积极参与前沿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统筹推进标准化与科技、产业、金融等对外交流合作,提高中国标准的世界适用性;基于自身的成功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学习和适应国际规则,成功实现经济体制转型,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时代,我们因势利导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推进全球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1.0版”与“2.0版”既有所面临的形势、任务、机遇、挑战的不同,又有形式、路径、广度、深度上的差异。这些不同与差异,是国内外各种因素产生的合力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从“1.0版”到“2.0版”的重大转变,必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新的动能,对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乃至全球治理体系重构,产生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
陈坚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