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

2025-09-15 05:35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大思政课”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组织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支持学生参加红色研学之旅”。这些重要战略部署为更好发挥“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作用、持续提升思政引领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把实践教学作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以系统观念构建多方协同、资源集成、机制完善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成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效的战略举措。

  共树实践育人理念:把握共同体建设价值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挑战。特别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时代,对思政课的教学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课堂理论教学难以满足其成长发展的需求。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在课堂、课外(校内)、校外场域中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体系及其配套支撑体系。其目的在于锚定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回应学生诉求,活化理论场景,引导学生完成对课堂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通过构建“校—地—社”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网络化组织形态,形成实践育人新格局,有效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合力引导学生深入实境实景、感知时代脉搏、体悟国情民情,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提升综合素质,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共创实践育人平台:打造立体化实践矩阵

  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平台体系是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基础工程。学校应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建立实践育人协作关系,分类分层建设“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基地,形成“校内+校外”“实体+虚拟”的实践教学立体化平台矩阵,共同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实践育人课堂。一方面,深耕校内实践育人平台资源,打造“校内实践圈”。整合实验室、创新创业中心、校园文化场馆等设施,为思政课的校内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拓展校外平台网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群”。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成长需求,在红色场馆、企业、乡村振兴示范村、街道社区等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例如,与革命历史纪念馆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地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沉浸式接受红色文化的浸润与涵育;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科创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或参与项目研发,深刻领会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意义;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共建“田野思政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用心读懂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与街道社区共建“志愿服务基地”,指导学生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实践,切实感受新时代基层治理效能。此外,建设“智慧实践育人云平台”,将校内外实践育人平台进行数字化联通,实现供需精准匹配、过程动态管理、成效科学评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联动的平台新生态,促进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深度融合,为构建覆盖更广、衔接更密、效能更高的实践育人体系奠定基础。

  共建实践育人队伍:汇聚专业化指导力量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育人队伍是“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有效运行的关键。需打破学校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育人“导师团”模式。学校选派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团干、辅导员等组成思政课实践教学骨干力量,共同负责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增强实践教学的导向性;政府部门推荐优秀领导干部、政策专家担任实践导师,提供宏观政策解读和形势分析;企事业单位选聘劳动模范、技术专家、管理人才担任实践导师,传授行业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乡镇、社区推选基层干部担任实践导师,帮助学生深入基层治理一线体悟国情民情。同时,建立“双师型”导师培养机制,通过定期培训、联合教研、实践教学观摩等方式,提升校内外导师的协同育人能力。完善师资激励机制,将参与实践育人工作纳入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先评优体系,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打造高水平的实践育人师资队伍。

  共享实践育人资源:提升要素配置效能

  协同开发、资源共享是“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核心优势。各地的学校应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下,建立实践育人“资源池”理念,集众人之智,克共性难题,推动各类实践育人要素在育人共同体内高效流动、优化配置。一是共享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实践教学大纲、活动指南、案例库、视频库等教学资源,建立“实践育人资源库”并开放共享。二是共享场地资源。梳理好“家门口”的实践教学场地资源清单,如教育场馆、生产车间、研发中心、文化设施等,实现资源的高效集成和集约利用。三是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实践教学需求发布、项目对接、成果展示的信息共享平台,消除信息不对称,提升实践育人资源利用效能。四是共享成果资源。将实践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成果、调研报告、政策建议等转化为教学案例,反哺思政课教学,实现实践教学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支撑,或转化为决策参考和公共服务产品,促进实践育人与成果应用的良性循环。五是共享特色资源。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改革成果、先进典型等融入实践育人体系,开发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色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特色鲜明的实践场景中对课堂理论加以检验与运用,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增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实效。

  杨琳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本文系2024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24SZZX025)成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