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党领导和推动文艺发展的百余年实践中,中央苏区红色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特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实践范本和典型成果。这一诞生于血与火中的文艺形态,不仅是中央苏区军民革命生活的艺术再现,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创新发展。它以戏剧为载体,将革命理想熔铸于艺术表达,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凝结了宝贵的经验,为新时代推动文艺繁荣发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的鲜明特征
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红色戏剧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和精神特质,体现出鲜明的特征。
政治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的创作始终以党的政治目标为导向,将宣传思想、动员群众作为核心使命,实现了政治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戏剧是中央苏区时期党做好宣传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的有力武器。例如,早在1931年,钱壮飞就创作了《最后的晚餐》,故事中通过樵夫的十年形象对比,深刻揭露了旧社会阶级压迫的本质,深化了干部群众对革命的认同。在创作中,它既保留了矛盾冲突在戏剧作品中的作用,又与党的政治宣传紧密结合,实现了二者的高度契合,使中央苏区红色戏剧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推动了中央苏区意识形态建设。
先进性与群众性的深度融合。中央苏区红色戏剧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扎根于赣鄱大地的深厚历史文化土壤,实现了先进性与群众性的深度融合。它不仅充分吸收赣南采茶戏、赣剧等中央苏区工农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体裁和表现形式,还在此基础上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融入党的文艺理论,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开展党领导的文艺活动实践,且作品多为群众参演、群众爱看,达到群众受教的效果,形成了“台上台下互动、军民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
组织化与分散性的协同推进。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的形成与发展立足于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在创新探索中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1931年底,中央苏区第一个专业性剧团——八一剧团成立。在八一剧团的带动下,地方和红军部队陆续组建了各种剧团,经常深入农村和部队进行演出宣传,受到苏区各界的热烈欢迎。1932年9月,在八一剧团的基础上又成立了领导苏区红色戏剧运动的专门机构——工农剧社总社。工农剧社在中央设总社,各省、县设分社,工厂、工会、合作社、学校及各级苏维埃政府机关、群众团体设立支社。由此,“中央—地方—基层”三级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不仅巩固了党对中央苏区红色戏剧活动的坚强领导,还动员了工人、农民、红军等广泛参与,推动中央苏区红色戏剧活动朝制度化、组织化方向发展。
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的现实启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伟大实践,为后来延安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各方面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央苏区红色戏剧作为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央苏区红色戏剧长期扎根人民创作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文艺只有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推动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扎根基层。深挖强国建设、乡村全面振兴、基层生活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素材,用心创作展现人民群众风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文艺精品。同时,要借鉴中央苏区“群众参与创作”的经验,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的文艺创造力,善用VR、微短剧、短视频等具有较强互动性的创新形式,让人民群众成为文艺创作的受益者、参与者和评判者。
强化文艺的意识形态建设功能。中央苏区红色戏剧在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丰富军民文化生活、争取革命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是党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有力武器。这启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做好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不断加强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持续推出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文艺作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充分发挥文艺在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鼓励和文化支撑等方面的作用。
完善文艺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这充分表明,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当前,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改进文艺创作服务工作机制、文艺创作引导工作机制和文艺事业组织工作机制。通过强化系统服务保障职责和功能、完善文艺作品考核评价机制、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扶持重大题材创作、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队伍,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李佳霏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