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合力视阈下提升乡村组织振兴聚合力的路径思考

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组织体系的系统构建,要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通过实现乡村组织振兴,进而为乡村产业、文化、人才及生态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破题之道。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有助于在乡村组织振兴的具体实施进程中,树立起历史合力意识,进而自觉推动形成乡村组织振兴的聚合力,提升各组织主体的配合度及治理方式的融合度。
恩格斯在1890年提出“历史合力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互相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形成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历史合力论”表明,“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决定历史的结果。
历史合力视阈下提升乡村组织振兴聚合力,就要在乡村组织振兴的各主体系统之间形成高度共识,主动理解并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的核心原则,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进程中形成具有明确方向和导向性的强大团结力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新时代下提升乡村组织振兴聚合力,将“历史合力论”运用转化为提升乡村组织振兴的聚合力,在乡村组织振兴内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目标,将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乡村组织统合成一个拥有共同目标且能够有效发挥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作用的共同体,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治理体系下,形成多重主体力量汇聚及多元治理方式融合的“力的平行四边形”,从而提升乡村组织振兴的聚合力。这个实施路径可以概括为“一核多元”以及在治理方式上采取“三治融合”。
“一核”即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首先,持续强化党对乡村振兴的集中统一领导。“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要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敢于负责、主动作为,切实担当起领导责任,这是保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前提。其次,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选优配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只有积极作为、善谋善战,以突出的工作成效树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才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再次,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完善适合乡村组织建设的具体制度,切实保障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多元”即多措并举激发各参与主体的活力。一是建强村民自治组织。加强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等作用,强化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作用,提高村民参与本村自治事务的热情和能力,强化村民的自治主体地位。二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繁荣农村经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奠定思想基础;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定位,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因地制宜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章制度。三是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聚焦乡村建设的难点堵点问题,谋划重点领域改革破题,鼓励、支持社会资金到农村投资兴业,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三治融合”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一是自治为基,创新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针对性地优化乡村现有的优秀村规民约评选活动,将其固化为制度。培育乡村基层的自治力量,构建村民自治管理体系。推进基层管理服务创新,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各种群众组织,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二是法治为本,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重点抓好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应用建设等,不断提升农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治安管理体系建设,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深入开展乡村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农民法治观念,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三是德治为先,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积极开办道德讲堂、文化礼堂,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培育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引导广大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勤俭持家,构建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牛永辉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AHSKY2020D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