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保护托举高质量发展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文章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破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南昌高新区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样本。
破题“生态疮疤”,以系统创新变“痛点”为“亮点”。昔日220亩粉煤灰堆积的“灰山”,如今蜕变为市民流连的“尾水公园”,这并非简单的环境美化,而是一场融合科技、工程与生态智慧的深度治理。创新“固化粉煤灰种植土”技术、构建“双层生态铠甲”、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南昌高新区这种“治废为景”的实践,印证了《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生态治理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敲碎打,而是需要立足长远、整体谋划、精准施策的系统工程,以科技创新破解污染顽疾,变生态“痛点”为发展“亮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让受损的自然肌体重焕生机。
立起“绿色基座”,让生态空间化“颜值”为“价值”。在南昌高新区,艾溪湖、鱼尾洲等四大生态核心构成的6000余亩“城市中央公园”,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点缀”或“后花园”的定位。它们与产业园区有机融合,成为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础设施”。四季变换的生态美景,不仅是市民休憩的乐园,更是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创新要素的“软实力”。优质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一种核心竞争力、一种普惠的民生福祉。当绿色空间从城市的边缘走向中心,从消费成本转变为发展资本,它便为城市注入了难以估量的活力与魅力。当绿水青山成为经济财富与民生财富的双重载体,高质量发展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作答“发展考题”,用协同共生化“零和”为“正和”。一面是GDP突破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在全国高新区排名第16位,一面是蓝天常驻、碧水长流、珍禽翔集(如2800羽省鸟白鹤来区越冬)、绿地广袤。南昌高新区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和环境质量,有力驳斥了“保护生态必然牺牲经济”的陈旧观念。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非但不是对立割裂的“零和博弈”,反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正和关系”。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够孕育新产业、提升区域价值、吸引高端要素,最终转化为强劲而可持续的发展动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南昌高新区2023年省组定向选调生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