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之笔”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2025-09-15 15:55 阅读
大江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实现了从“被动治污”到“主动谋绿”、从“局部攻坚”到“系统重塑”的历史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康庄大道。新征程上,唯有以“生态之笔”挥毫泼墨,方能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画卷。

  执“战略之笔”,勾勒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共生轮廓。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关乎发展观革命的时代大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要求我们以辩证思维破解“保护与增长”的二元对立。高水平保护不是发展的阻力,而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例如,通过生态修复激活“沉睡”的自然资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文旅经济、碳汇交易等新动能,正是“保护即发展”的生动诠释。反之,若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仅会透支生态资本,更会丧失绿色科技革命的机遇。正如“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刻论断,唯有以战略眼光统筹生态安全与发展安全,才能在全球绿色竞争中赢得主动。

  运“系统之笔”,渲染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的和谐底色。生态治理如同绘制水墨长卷,既需“工笔细描”攻克顽疾,更需“泼墨写意”协同布局。当前,污染防治已进入“深水区”,单一治理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空间上,打破区域壁垒,推动跨流域联防联控;在要素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机制上,强化法治、市场、科技联动,构建“制度-技术-文化”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反观西方某些国家“碎片化”治理的教训,因缺乏协同导致生态赤字加剧,而我国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利剑”,推动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正是系统治理的中国智慧。

  挥“创新之笔”,点染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融合神韵。生态修复是“道法自然”的艺术,需在尊重规律中创新技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统一”,恰如中医“调理”与“手术”的结合。过度人工干预可能破坏生态韧性,而完全放任则难以应对历史欠账。塞罕坝从“黄沙蔽日”到“林海苍茫”的奇迹,正是人工科学造林与自然演替协同的典范。新征程上,要以科技赋能生态修复:运用卫星遥感、AI算法精准诊断生态“病灶”,通过“微创手术”式修复提升效率。同时,激发公众“绿色自觉”,将环保意识转化为植树护绿、垃圾分类的日常实践,形成“人人都是生态画家”的生动局面。

  从“双碳”目标的自主行动,到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我们正在书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绿色篇章。各级党组织要扛起政治责任,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南昌高新区2023年省组定向选调生 邓浩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