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如此“糖衣炮弹”,到底在糊弄谁

2025-09-15 16:51 阅读
大江网原创

  最近,河北多地小学周边的超市里出现了一款让人揪心的零食——外形酷似真烟的仿烟棒棒糖。孩子们叼在嘴里,模仿大人吸烟的动作,俨然一副“老烟民”的架势。商家嘴上说着“是糖不是烟”,却把产品从包装到造型都做得和香烟一模一样,到底是在糊弄谁?

  仔细看,这类棒棒糖不仅外盒模仿香烟包装,连糖体都细心地做出了“过滤嘴”和“燃烧段”,生怕孩子联想不到真烟。更讽刺的是,包装上还特意标注“不燃健康只品甜味”,看似温馨提示,实则是刻意规避监管的免责声明。商家嘴上说“别学抽烟”,手上却拼命把糖做成烟,这不是明摆着把孩子往“模仿吸烟”的路上引吗?

  值得关注的是,这类产品在线上线下卖得非常火爆。“学生趣味搞怪”“校园整蛊糖果”等标签,更是暴露了商家的营销策略——用好玩、猎奇的外衣,掩盖其潜移默化灌输吸烟意识的行为。孩子天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当他们习惯把“香烟”叼在嘴里,会不会觉得吸烟是一件“很甜很酷”的事?

  这不是什么无伤大雅的玩笑,而是对未成年人防烟意识的系统性破坏。

  近年来,类似操作层出不穷——香烟口香糖、奶茶杯电子烟、烟卡……商家变着法子将烟草元素植入日常消费品,一边钻法律空子,一边大发“黑心财”,俨然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孩子的健康防线,不能总靠家长“火眼金睛”去识破每一个“糖衣炮弹”。监管部门要主动排查、从严执法;平台该下架就下架,不能纵容“整蛊糖果”之类关键词泛滥;学校和家长则要及时教育,让孩子明白,模仿吸烟,一点都不酷。

  童年应该是清甜的,不该被包装成“烟味”的糖迷惑。我们要给的,是干净真实的甜,而不是披着糖衣的“瘾”。杜绝这类不良产品,不只是保护孩子的味蕾,更是守护他们对健康生活的认知和选择。

  (李 伟  胡雨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