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遏制“天价”,让月饼回归食品属性
一年一度的中秋临近,“天价”月饼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专题研究做好遏制“天价”月饼工作。
有关部门合力出手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每逢佳节,“天价”依旧卷土重来。一块小小的月饼,为什么总能突破常识价格的上限?答案其实很简单:有需求,才有市场。如果只从食材和工艺看,月饼的成本并不足以支撑动辄上千元的价格。真正支撑“天价”的,是其附加属性——“天价”月饼不再是单纯的食品,而是人情的载体、关系的符号、权力的隐喻。
某种意义上,买月饼的人买的不是口感,而是面子;送月饼的人送的不是礼品,而是心照不宣的“信号”。只要这类“隐性需求”存在,市场就会不断制造出价格虚高的月饼。
需求畸变是“天价”滋生的土壤。一些企业看准了这种心理,把月饼包装成“高端礼品”,附加奢华外壳、绑定名贵酒茶,甚至故意营造稀缺效应。于是,月饼变成了一种社交货币。换言之,月饼不是贵在“饼”,而是贵在“局”。
遏制“天价”月饼,要对症下药。治理的第一步是透明化。月饼生产销售企业应清晰标注成本构成和销售价格,避免通过“过度包装”制造虚高空间。监管部门也要紧盯节日期间的市场动向,加大抽检、曝光力度,形成震慑效应。第二步是规范化。要推动行业协会制定合理的价格区间和包装标准,对“搭售”“变相高价”行为加以约束。更关键的一步,是观念转变。要让社会逐渐形成一种共识:送礼送健康、送心意,不必用一盒昂贵月饼去“撑场面”。
“天价”月饼并非孤立存在,是某种消费文化和人情逻辑的缩影。要想彻底告别“天价”,需要在更大层面推动价值观的重塑。比如倡导简约消费、推动清廉节日氛围,强化“文明过节”的社会共识。当“以简为美”的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那些靠奢华包装堆砌出的泡沫价格,才会真正失去市场。
治理“天价”月饼,是为了校正市场秩序、净化消费风气。对症下药的关键,在于抓住“需求”这个根本。唯有堵住灰色利益链条,改变消费文化,才能让节日真正成为团圆与温情的象征。
让月饼回归食品属性,节日才会回归团圆本意。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礼轻情意重。”当我们学会在节日里重视情意,而不是比拼价格,中秋的圆月才会更清朗。遏制“天价”月饼的真正价值,也正在于此。
(孙维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