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时代

2025-09-18 05:08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黄朝椿

  运河被称为流动的文明脐带。我国运河历史源远流长。以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运河建设,其价值远远超出工程本身,成为国家经济兴衰的脉搏、文化交融的象征,在政治、经济、水利、生态、文化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大价值。现在尽管航空、高铁、高速公路高度发达,但内河航运因其成本低、运力大、节能环保,特别是运河对于优化地缘区位的深远影响,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迈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国运河建设再次被学界、业界摆上议事日程,特别是作为连接长江、珠江的东线浙赣粤、中线汉湘桂、西线渝黔桂三条运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价值主要体现为:一是优化全国水运格局。我国地形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导致主要河流自然流向多是由西向东,少有由南向北流向的大江大河,连接长江、珠江的运河实际上是弥补南北水运通道不畅的缺陷。二是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变量。相比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水运最经济。运河的建设将通过提升水运比例、缩短运输航程,从总体上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珠江流域覆盖的省级行政区、人口、经济总量占到全国一半以上。通过建设运河加强区域经济互补融合,发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内陆省份的支撑作用,可有效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协调性。四是服务南向开放战略。202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达1.2万亿美元,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运河建设将更多地区纳入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阵地。

  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推动更多内陆省份更加便捷地走向海洋,更好地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以此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