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内陆地区制造业开放合作路径研究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海洋强国建设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研究员 向晓梅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推进、资源禀赋与力量对比深度调整、产业竞合与大国博弈深入演进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朝着数字化、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等方向加速调整。在传统的区域产业转移框架下,要素流动与产业布局调整多聚焦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低附加值环节,内陆地区难以突破发展惯性、摆脱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推动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制造业合作,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应对国际产业格局重构的必然选择。
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发生新变革。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走向纵深,产业边界模糊化、产业集群虚拟化成为新时代产业组织的新趋势,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从产业转移、产业共建向基于数字经济的产业共同体演进。产业共同体鼓励产业要素跨区域链接和平台化共享,倡导产业主体相互赋能共生发展的跨区域共享型产业联盟,是在“产业+共同体”融合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虚拟产业集群是产业共同体的一种典型模式,对于破解欠发达地区产业空间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不发达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探索内陆地区制造业开放合作新路径。通过共建虚拟产业集群,促进本土企业深度嵌入沿海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以大产业生态弥补内陆地区小产业生态不完善带来的企业发展瓶颈。一是借助视频会议、数字孪生技术等,链接沿海创新“大脑”,共享实验设备与测试平台,深化跨区域创新联合攻关。二是依托工业互联网整合内陆精密加工、特种材料处理等优势制造资源,通过云端分包非核心生产环节,破解内陆产能利用率不足与沿海生产成本高企的矛盾。三是通过线上技术研讨、智能供需匹配平台研判市场需求变化,定向研发定制化高性能材料,攻坚关键核心部件,主动嵌入沿海高价值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四是因地制宜发展以算力和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优先在产业集群内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夯实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数字一体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