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破解不动产登记难题 64户家庭喜获“红本本”

2025-09-18 15:43 阅读
萍乡发布

  “以前跑断腿都拿不到房产证,心里总像悬着块石头;现在材料交上去没几天就拿到证了,真是太省心了!”近日,在芦溪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办事大厅,刚接过不动产权证书的市民张先生,手指反复摩挲着红色的证书封面,难掩心中喜悦,对着工作人员连连竖起大拇指。这温暖的一幕,正是芦溪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全力攻坚不动产“登记难”问题的生动缩影。

  不动产登记,一头连着群众的“安居梦”,一头系着家庭的财产权益。这本该是关乎民生的“关键小事”,却因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成了不少家庭的“心头大事”。记者走访了解到,此前芦溪县部分房产项目,因缺失工程质量验收报告、规划核实证明等关键材料,卡在了竣工验收备案环节,导致不动产登记迟迟无法完成。不少群众即便入住多年,房产证仍“难产”,孩子入学、房屋交易等日常事务都因此受牵连。“房子住了五年,房产证却没着落,每次去学校给孩子办手续都得反复解释,夜里想起来都睡不着觉。”回忆起过去的办证困境,市民李女士仍满是感慨。

  群众的诉求,就是政府工作的“冲锋号”。面对这一民生痛点,芦溪县没有因循守旧“等材料”,而是在严守法律法规底线的前提下,探索出“容缺办理”的创新解法。针对那些符合基本登记条件、仅非核心材料暂缺的项目,县里精准划定“容缺清单”,将竣工验收备案中的非关键证明材料纳入容缺范围;同时立下“硬规矩”,明确项目方需在30个工作日内补齐所缺材料,且由项目建设单位承担补报材料的第一责任,确保“容缺不缺责”。

  “‘容缺办理’不是‘放水变通’,而是合规前提下的‘特事快办’,既要解群众燃眉之急,也要守住监管底线。”芦溪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彭国波解释道。如今,这一机制让曾因材料“卡壳”的登记流程重新“跑”了起来: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520套房屋的首次登记,碧桂园项目64套房屋的登记问题全部销号,化解率达100%。为防止“容缺”变“长期缺”,芦溪县还组建了专项督导小组,通过“一对一”对接、每周定期调度、每月现场核查等方式,督促项目方加快解决材料缺失问题。比如,针对部分项目工程验收滞后的情况,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指导,帮助完善验收流程;对因历史原因导致材料遗失的,积极协助查阅档案、追溯原始凭证,全力推动缺失材料“补到位”。

  作为服务群众的“前沿窗口”,芦溪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更打破了“坐等群众上门”的传统模式,把服务实实在在送到群众心坎上。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采集信息、核对材料;面对大型企业项目,组建专项服务团队“靠前办”,从资料准备到登记办结全程跟踪服务。在化解首次登记难题后,中心进一步打通转移登记堵点,联合住建、税务等部门开设“专窗”,安排专人跟踪问题进度,还推出周末“不打烊”、工作日延时服务,真正实现群众“随时来能办、来了马上办”。“县政府把我们老百姓的‘房子心事’当成大事办,拿到房产证那天,全家人特意做了顿大餐庆祝,现在睡觉都觉得踏实!”市民欧阳新华的这番话,道出了不少群众的心声。

  如今,部门联动在芦溪县已成常态:不动产登记中心与税务、法院、住建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业务并联办理;内部流程也在持续优化,“一窗通办”整合原本分散在多个窗口的业务,做到“一次受理、同步办理”,办理时间大幅压缩,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

  从“愁眉苦脸跑流程”到“高高兴兴拿证书”,芦溪县用高效办结的温度、专项督导的力度,打通了不动产登记的“堵点”,守住了群众财产权益的“底线”。未来,芦溪县将继续优化“容缺办理”机制,细化容缺范围与监管措施,推动不动产登记与更多部门实现数据互通,真正做到“材料少交、流程少跑、时间缩短”,让便民服务的暖流,持续涌动在群众的心坎上。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