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加速“数”写工业强省新蓝图
1.7万余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入企诊断,1.2万余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1265个重点项目实现数字化“提档升级”,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三年内进位赶超8位……日前,江西省工业强省推进大会上传来消息,去年以来,江西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按下“加速键”,通过系统施策取得较好成效。
数字要素正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潜力的“矿藏”。放眼全球,数字经济已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战场,数字要素正加速塑造新质生产力版图。对江西而言,能否在数字化竞争中抢占先机,不仅关乎产业升级,更关乎竞争力的塑造。
1.2万余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1265个重点项目实现数字化“提档升级”,三年内两化融合水平跃升8位——江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是一个制造业大省用系统谋划和扎实行动,跑出了“数字化加速转型”的新速度。事实证明,数字化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产业跃升的必答题,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点。
如果说过去的工业竞争比拼的是钢铁与煤炭,那么今天的竞争比拼的是数字与算法。数字已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推动生产、交换、消费的新型生产要素。数字能驱动产业链的协同,优化资源配置,为产品创新注入智能。可以说,谁掌握了数字要素,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江西的探索,正是将“信息流”转化为“数字链”。从“企业上云”到“智能工厂”,从产业集群试点到数字化服务生态的搭建,一个多层次的数字化转型体系正加速成形。数字的价值,正在从“沉睡资源”变为“核心资产”。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今天,中国制造要从“大而全”走向“强而优”,必须突破的瓶颈就是数字化。数字化不仅仅是生产线上多几台机器人,更是对整个生产模式、管理体系、供需关系的重塑。
在江西,70家国家5G工厂、554家省级标杆企业,正在形成“龙头引领、中型跃升、小微上云”的梯次格局。一个“橄榄型”的数字化产业结构正在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型”。这意味着,不但头部企业在转型,中小企业也在同步跟进,从而实现全产业链的提质升级。
数字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让工厂从“制造”走向“智造”,让供应链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优化”,让企业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共赢”。数字经济不但是制造业的助推器,更是未来发展的新赛道。谁能率先在数字要素的配置、交易、治理上建立起优势,谁就能占据竞争的“智”高点。
这需要两个维度的突破:一是技术的突破。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都是释放数字价值的“钥匙”;二是制度的突破。只有建立起清晰的数字产权保护机制,健全的数字交易规则,完善的数字安全治理体系,才能让数字流动更顺畅、更高效、更安全。
江西已建成26个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103家“数字化诊所”,累计培育服务商超千家,形成了覆盖全省的“三级服务体系”。这不仅是服务能力的建设,更是抢占未来“智”高点的战略布局。因为谁能更早构建完整的数字要素生态,谁就能在数字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
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短跑”,而是一场系统性的“长跑”。需要顶层设计的谋划,更需要基层实践的落地;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更需要千千万万中小企业的参与。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不但是让工厂更智能、产业更高效,更是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升级。
因此,抢占数字经济发展“智”高点,必须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既要敢于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更要善于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让数字要素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乘“数”而上,抢占数字经济发展“智”高点。谁能在这场变革中把握先机,谁就能在新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江西正在加速“数”写工业强省新蓝图,江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思路清晰、政策有力、行动坚决,就能把数字要素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把数字经济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孙维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