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秋分篇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特点:“分”为“平分”之意,秋分日太阳几乎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昼短夜长,阴气渐盛,阳气渐收。养生保健尤为关键。养生核心:平衡阴阳,滋阴润燥。
秋分时节,天气由热转凉,燥邪当令,是“凉燥”的开始。人体容易感到口鼻干燥、皮肤干痒、咽干咳嗽等“秋燥”症状。同时,昼夜温差加大,易引发感冒、肠胃不适和旧疾复发。因此,养生的重点在于润肺防燥、健脾益胃、培养乐观情绪。
一、针对秋分的季节特点,推荐按摩以下穴位,以达到最佳养生效果:
1.迎香穴-宣肺通窍,防感冒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功效:秋燥易犯肺,而“肺开窍于鼻”。按摩迎香穴可以润燥通窍,有效预防和缓解鼻炎、鼻塞、流涕等呼吸道问题,是秋季防感冒的要穴。
按摩方法:用食指指腹沿鼻翼两侧上下快速揉搓,感到局部发热、发胀为宜。每天1~2次,每次1~2分钟。
2.鱼际穴-清热利咽,润肺止咳

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功效:此为肺经的荥穴,专治肺系热症。对于秋燥引起的咽喉肿痛、干咳 少痰、声音嘶哑有非常好的缓解效果。
按摩方法: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指尖用力掐按一侧鱼际穴,以产生酸胀感为度,左右交替,各按摩2分钟。
3.足三里穴-健脾益胃,培土生金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通过健脾(土)可以益肺(金),这叫“培土生金法”。按摩足三里能强壮脾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津液以抵御秋燥,从根本上预防秋燥。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用力按压,使局部有酸胀感,每次按揉3~5分钟。
4.曲池穴- 清热祛风,调和营卫

定位:屈肘成直角,肘弯横纹的尽头处。
功效:曲池穴是大肠经的合穴,有很好的清热、祛风、解表作用。秋分后温差大,易受风邪侵袭,按摩此穴可以增强卫气(人体防御力),预防外感风邪,同时对皮肤干燥、过敏也有改善作用。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对侧穴位,其余四指托住肘关节,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左右交替各按揉2分钟。
5.照海穴- 滋阴降火,安神利咽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功效:照海穴是肾经上的要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秋燥易伤阴液,按摩照海穴能激发肾水,上润肺燥,对于阴虚引起的咽喉干燥、失眠、心烦等症状有显著效果。
按摩方法:睡前用拇指点揉照海穴,力度以产生酸麻胀感为佳,左右各按揉3-5分钟。按摩后喝一小杯温开水,助滋阴效果。
秋分养生生活建议,穴位按摩需与生活方式相结合,效果更佳:
1.起居:遵循“秋三月,早卧早起”的原则,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耗伤阴液。
2.饮食:多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梨、银耳、百合等。少吃辛辣烧烤等燥热之物。
3.着装:“春捂秋冻”有讲究,但不宜过度。尤其要注意腹部和脚部的保暖,防止寒邪从肚脐和脚底入侵。
4.运动:选择轻松平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
5.情志:秋日易生悲愁之感,要多与亲友交流,培养乐观情绪,可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希望您在秋分时节,通过简单的穴位按摩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平稳过渡,为健康的冬季打下坚实基础。(素材来源南昌市按摩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