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编制“政务导航图”便民利民
本报吉安讯 (全媒体记者周幸) “没想到打个电话就找到了20年前的工种证明,退休手续终于能办了。”近日,在深圳工作的刘长河顺利拿到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结果,心中的石头落了地。此前,因原吉安市钢厂改制,他的特殊工种档案无处查询,直到偶然看到《吉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动公开事项目录》,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相关科室,仅通过电话查询就快速获取了关键证明材料。
刘长河的经历,正是吉安市政务公开工作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今年,该市全面完成市县乡三级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事项目录编制,以“1+N”(“1”为基础目录,“N”为各部门个性目录)模式,为群众获取政务信息搭建起“高速通道”,也为全省政务公开标准化建设提供了示范。
编制目录,首先要攻克“公开范围怎么定”的难题。吉安坚持“法定事项不遗漏、非法定事项审慎定”,从5月起启动资料归集,系统梳理各部门权责清单、“三定”方案及相关法规,分层级构建目录数据源,并经过反复征求意见、专家审核,最终实现三级目录法定事项全覆盖。在审核市水利局主动公开事项目录(初稿)时,工作人员发现其未按规定纳入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机构信息,市政府办公室立即与水利局沟通,依规调整目录。正是通过这样逐项对标、查漏补缺的细致操作,确保“法定职责必须为”。
“以前基层编目录,常常重复劳动、标准不一。”吉安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罗春雅介绍,为减轻基层负担,该市创新推出“基础目录+个性目录”模式,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财政人事、机构概况等共性事项纳入基础目录,再结合各领域特点制定个性目录,指导市县乡各单位“按单加减”。同时,该市组建司法、政务公开专家团队,对三级目录逐项审查,通过“线下培训+线上答疑”,确保工作人员掌握编制要领。目前,13个县(市、区)、224个乡镇(街道)、404个市(县)直部门的目录已全部上线,避免了“各自为战”带来的资源浪费。
目录编得好,更要用得活。吉安将目录编制与实际应用深度融合,让政务公开从“纸上”落到“事上”。针对政府网站存量信息繁杂问题,该市依据目录制定历史数据清理标准,已清理过期失效信息3.3万余条,既为网站“瘦身”,又守住信息安全底线;聚焦教育、卫生、供水供电等民生领域,推动市、县(市、区)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专栏全覆盖,方便群众查询缴费标准、服务流程;在政策解读、财政预决算、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设置专项板块,明确公开主体、方式和时限,让群众看得懂、用得上。
“有了目录,新人交接工作再也不慌了。”吉安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王烨感慨。通过目录,政务公开的责任压实到科室、具体到人,即便人员调整,工作也能无缝衔接。对群众来说,这份目录更像一本“政务导航图”,不用再为查一份档案、找一项政策四处奔波,就像刘长河那样,按“图”索骥就能通过电话或网站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信息生成、审核、发布、归档的全流程闭环,更让政务公开从“被动响应”变成“主动服务”,既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让干群距离在一次次便捷服务中越拉越近。如今,这份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公开清单”,正成为吉安擦亮政务服务品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