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生态红线岂容“艺术”越界

2025-09-22 12:11 阅读
大江网原创

  近日,知名户外品牌始祖鸟联合艺术家蔡国强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县热龙乡举办艺术烟花表演,引发社会广泛争议。在海拔约5500米的高山上,以“艺术”之名燃放烟花,究竟是什么目的?是献给自然的礼赞,还是对生态底线的挑衅?这场争议背后,暴露出的不仅是审批流程的漏洞,更是对环境责任的漠视。

  烟花秀,“秀”给谁看?是慕名而来的游客,是屏幕前的网友,还是主办方自我陶醉的“艺术理想”?答案或许更接近后者。在荒无人烟的高原燃放烟火,既无大众观赏的实用价值,也缺乏文化传播的深层意义。主办方声称“用盐砖引导鼠兔离开”“燃放后修复植被”,看似周全的预案,实则掩盖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在生态脆弱区,任何人为干预都可能引发不可逆的连锁反应。高山草甸的恢复周期长达数年,生物可降解材料并非“零污染”,烟雾中的颗粒物仍会沉降在冰雪表面,加速冰川消融。这场“艺术秀”本质上是将自然降格为背景板,所谓的“致敬自然”不过是傲慢的自我感动。真正的艺术,应是与自然的对话,而非征服的宣言;真正的文化尊重,需以守护生态为前提,而非以破坏为代价。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场高风险活动竟能顺利通过审批。据当地生态环境局回应,活动因使用“环保材料”而无需环评,仅需乡、村、县三级审批同意即可。这种“降级审批”的逻辑十分荒诞。环保材料是否真无污染,不应由企业自说自话,而需第三方机构严格论证;高原生态的特殊性,更决定了其不能套用平原地区的审批标准。活动选址虽排除了生态保护区,却忽视了高原生态的整体性。鼠兔迁徙、草甸修复、冰川融水,每一个环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审批流程的简化,暴露出地方监管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理解仍停留在文件层面,未能真正将“预防为主”的原则转化为行动自觉。当艺术表演的“低风险”承诺与生态系统的“高脆弱性”现实形成冲突,审批者选择相信纸面数据而非科学预警,本质上是对公共利益的懈怠。

  当争议发生,责任主体却陷入“踢皮球”的怪圈。主办方强调“手续合规”“材料环保”,地方政府声称“持续监测”,艺术家工作室则建议“咨询品牌方”。这种“推诿”的背后,是环境责任认定的模糊地带。在我国,环境侵权遵循“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污染者需自证清白。然而,高原生态破坏的隐蔽性与长期性,使得因果关系认定异常困难。即便当前未发现明显破坏,十年后、二十年后呢?谁又能保证今日的燃放,不会成为压垮当地生态的最后一根稻草?

  喜马拉雅山脉的烟花秀,最终沦为一场多方共谋的生态闹剧。资本以艺术之名行营销之实,艺术家以创新之名掩环境之失,地方以发展之名纵审批之疏,共同将生态底线踩在脚下。这场闹剧警示我们,生态保护从不是一道可以靠“环保材料”“手续合规”轻松化解的选择题,而是一场需要敬畏之心、科学精神与责任担当的持久战。

  喜马拉雅的雪山静默无言,但人类必须为每一份越界行为负责。否则,今日的绚烂烟火,终将化作明日生态账单上的刺眼数字。

  (朱亮)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