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五年恩怨化解搭一座“心桥”

2025-09-22 12:10 阅读
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图为赣州中院行政庭法官助理何春桥

  七月的那个上午,阳光格外明亮,一件快递包裹被送到了行政庭。拆开之后,里面竟是一面锦旗,红底金字的缎面在日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我抬头望向彭莉法官,她微微一笑,目光中有鼓励,也有如常的平静。望着那片耀眼的红色,我不由得想起无数加班的深夜和那场历时五年终于化解的纠纷。

  恩怨化解,从搭建“信任桥梁”开始那是一起纠缠了五年的涉企行政协议纠纷,标的额超过三千万,企业筋疲力尽,行政机关也压力山大。

  “小何,过来一下。”团队负责人彭莉法官把我叫到她办公室,指了指桌上快堆成小山的卷宗,“这是个骨头案,我们要想办法啃下来。”她语气平静,却字字有力。

  初步接触这一摞摞的卷宗,我就感觉到沉甸甸的压力:这案子复杂的不只是法律条文,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和僵局。

  彭法官把前期梳理材料的工作交给我,并安排我协助组织立案前的沟通会。那天会议室里的气氛剑拔弩张,双方代表面对面坐着,语气强硬、互不相让。因为这五年的疙瘩结得太深,彼此间那点信任早就磨没了。

  “从纯粹的法律关系看,争议焦点其实相对清晰,主要围绕解除协议后,各方的责任承担等问题……”会后,我向彭法官陈述着自己的分析,“但我总觉得,光厘清法律对错可能不够,能不能想办法找到一条双方都能下台阶、都能接受的路子,争取双赢、多赢的局面。”因为还没有具体的调解思路,我说完之后有点紧张地咽了咽口水。

  彭法官听完,沉默片刻,眼里浮出赞许:“小何,你的观察很敏锐。这样,你继续梳理,找准案件的症结,特别是企业方面最在意的实际困难是什么,同时,行政机关那边也要同步沟通,找准双方的利益平衡点。”

  她的肯定,瞬间燃起了我的斗志——这座桥,或许我们真的能搭得起来。调解桌上,我用“成本账”留住他们调解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我们给行政机关发了《实质化解函》,告知政府本案存在实质化解空间,以及处理不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协助企业申请延期立案,前前后后组织了六轮谈判,背后的电话沟通、细节协调更是数不胜数。

[1]  [2]  下一页  尾页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