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球评:赣超,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2025-09-22 16:40 阅读
大江网原创

  5万多人在看台上齐唱《团结就是力量》,球员用胸口封堵抽射的“铁血防守”,对手抽筋时毫不犹豫地压腿救助——赣超八强淘汰赛首回合的这些画面,像一记记重拳,打碎了“足球只是竞技游戏”的刻板认知。这不是普通的联赛,而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用最滚烫的体育语言,把红色记忆、拼搏精神、团结意识刻进江西人的DNA。

  红色基因在绿茵场“活”了过来。南昌队主场用情景舞蹈《第一声枪响》重现八一起义的烽火岁月,当大屏幕闪过“英雄城”的革命历史,当5万多人跟着旋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足球场瞬间变成了流动的思政课堂。赣州门将裴晨淞用胸口硬接“炮弹式”抽射的瞬间,让人想起革命先辈“誓死守住阵地”的决绝;南昌队7号夏威夷与赣州队7号侯绍伟的“7号对决”,恰似当年红军战士在战场上“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豪气。“红色+足球”,让历史记忆在年轻一代中“活”起来——当“00后”球员在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踢球,当Z世代球迷为“顽强防守”欢呼,红色基因的传承就有了最鲜活的载体。

  拼搏精神在汗水里“冒”了出来。抚州队与上饶队的拉锯战,是“永不言弃”的生动注脚:上饶队开场7分钟冷射破门,抚州队曹靖康立刻用点球扳平;下半场双方门将“神扑”不断,硬是把1∶1的比分守到终场。宜春队客场对阵景德镇队时的补时绝平,更堪称“意志力的奇迹”:第91分钟,宜春队甘宵宇禁区弧顶远射破门,用一脚射门诠释了“不到哨响不放弃”的体育精神真谛。这些场景让人想起长征路上的“最后一公里”。足球场上没有“绝对胜利”,但永远有“绝地反击”的可能。球员们用伤痕累累的腿、磨出血泡的脚踢完全场,他们踢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敢把不可能变可能”的江西精神。

  团结意识在细节中“暖”了起来。南昌队球员红牌离场时的鞠躬致歉,赣州队队员抽筋时对手的贴心压腿,九江队胜利后与对手的集体握手——这些“非竞技瞬间”,恰恰是体育精神最珍贵的内核。在景德镇,当宜春队球员补时绝平后瘫倒在地,景德镇队队长第一时间上前搀扶;在抚州,主队客队门将在胶着战完赛后互相交换球衣。这些画面告诉我们:足球不是“你死我活”的战场,而是“相互成就”的舞台。这种超越胜负的团结意识,正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黏合剂”。

  赣超的成功举办也给我们启示:思想政治教育不一定非要坐在教室里。一场精彩的足球赛,一次用心的文化融入,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要有温度、有创意、有诚意。没有说教式的口号,却让红色记忆深入人心;没有刻意的道德渲染,却让拼搏精神自然流淌;没有生硬的团结说教,却让温情互动成为常态。

  期待赣超越办越好,期待这样的“思政课”越来越多。因为真正有效的教育,从来都是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而这,正是赣超留给江西人民最宝贵的礼物。

  (姚隽)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