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自然教育”何必非要“掏鸟蛋”
2025-09-25 12:18 阅读
大江网
近日,广州华南植物园一项“掏鸟蛋”研学课程意外“翻车”。尽管主办方紧急澄清用的不是真鸟蛋,但公众并不买账,课程最终被叫停。一场打着“自然教育”旗号的活动,为何如此引人反感?说到底是人们心中那条“生态底线”被触动了。
自然教育,本应是孩子与自然之间的桥梁,是教人学会敬畏生命、理解生态的启蒙课。可当“掏鸟蛋”被包装成课程内容时,传递的信号就变了味,仿佛自然界之物可以随意取用,生态规律可以随意干预。孩子对课程有着天然的信任,今天觉得掏鸟蛋是“有趣体验”,明天在野外可能就会模仿,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我们的想象更深远。
真正的自然教育,从来不是“动手”才算数,可以是蹲在树影里,悄悄观察鸟儿如何衔枝筑巢,理解每一根树枝背后的生存智慧;也可以是在草丛边,轻轻指着野花讲解花粉如何借风、借虫旅行,勾勒出共生网络的精妙。
教育的本质,是传递“不打扰才是最大的尊重”。“掏鸟蛋”研学课程这件事,暴露出自然教育行业的一些浮躁现象——一些机构不愿深耕课程内容,反而热衷于用“掏鸟蛋”“摘野果”这类噱头吸引眼球。这不是在教育,而是在消费自然、透支信任。
自然教育不是“野外游乐场”,不能只图热闹、不顾门道。如果课程设计者自己都不懂生态伦理,又怎能带着孩子真正走进自然?值得深思的是,无论鸟蛋还是野花,都是生态链中的一环,随意干预都可能打破局部平衡。自然教育要普及的,正是这种“细微处见敬畏”的共识。
自然教育的底色,永远是对生命的尊重,目标是让人学会与万物共生。少一点猎奇心态,多一份生态考量,才能在孩子心中种下绿色的种子,让和谐共生的理念,静静生长,代代延续。
(李 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