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飞机“付费选座”,到底为谁增了“值”
随着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临近,飞机“付费选座”的话题再度引发讨论。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反映,自己购买机票后准备线上值机选座时,却发现能选的座位非常少,绝大部分座位处于“锁定”状态,甚至为母婴专门设置的座位也被锁定了,令自己的出行体验大打折扣。
事实上,这项被某些航空公司美其名曰的“增值服务”不仅一直饱受争议,还有增无减,逐渐成为一种“行业惯例”,这不免让消费者心有不甘,容易与所选用的航空公司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毕竟,谁也不想当“冤大头”。应该看到,当前,并没有哪家航空公司出台、实施了关于“锁座”的明确规则,换言之,“付费选座”是一块存在法律风险的灰色地带。
不可否认,航空公司将“付费选座”伪装成所谓的“增值服务”,实质上是把本应由自己为消费者提供的基本服务,异化为随心所欲的盈利工具。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这种手段在法理上站不住脚。比如,明显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了乘客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同时也涉嫌违反价格法,迫使消费者在支付机票价格后额外付费选座。
平心而论,航空公司如果是根据民航安全需要,或为了照顾一些特殊群体,适当地锁住小部分座位是可以理解的,消费者也没什么意见,但故意且无节制地把座位锁起来,就是明目张胆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为什么航空公司会乐此不疲“锁座”?归根结底还是有利可图,不把处于弱势一方的消费者权益当回事。进一步讲,这股歪风若是不刹住,对于我国民航业高质量发展和消费者感情都是不小的伤害。
民航服务的本质是提供优质的公共运输,不应让资本逐利侵蚀消费者基本权益。航空公司或许可以提供差异化服务,但前提是要做到公开透明、自愿选择,而非以“锁座”为胁迫手段。不能再让“付费选座”野蛮生长了,是时候给它戴上“紧箍咒”了。
为此,一方面,航空公司应在充分征求、合理采纳消费者意见建议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付费选座”规则,从而明确航班免费和付费座位的比例、范围,以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另一方面,消费者希望严控航空公司“付费选座”的声音,监管部门理应听到并积极作为,建立健全消费者举报投诉机制,针对“付费选座”乱象,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民航管理办法,责令涉事航空公司限期整改,同时,严肃查处“屡教不改”的航空公司,形成震慑作用。
总而言之,航空公司与其绞尽脑汁用“付费选座”的手段侵害消费者权益,不如一门心思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消费者自然会心甘情愿对所需的服务内容掏腰包付费,客流量和企业品牌价值也就能与日俱增了,这才是航空公司该想、该做的事。
(潘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