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标题党”何以大行其道
打开手机刷新闻,一眼瞅见“雷军接受纪律审查”,手一滑就点了进去,结果发现“此雷军非彼雷军”——最近,一个《雷军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文章标题在网络上掀起不小波澜。自媒体“黔教信息”靠这招“模糊术”,轻松斩获8.3万点击量,远超平日几十几百的阅读,但也引发了网友关于“标题党”现象的热议。“标题党”现象,老生常谈却又常谈常新。是流量诱惑太大,还是公众容忍度变了?笔者认为,两者皆有,但更深层的是信息传播生态正在经历一场信任重构。
“标题党”不是新问题,但流量逻辑让它变本加厉。你看“黔教信息”,转载纪委通报本是正经事,规规矩矩写“望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军被查”,大概率还是几十阅读量;可把“望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删,只留“雷军”,一下子就勾住了人的好奇心——是那个做手机、造汽车的雷军吗?出啥事儿了?一探究竟的念头一上来,点击量就上去了。“黔教信息”小编或许委屈:我没造假,这人确实叫雷军。可故意省略关键身份信息,制造名人效应,就是典型的标题党手法。平时阅读量寥寥,一个“雷军”带来百倍流量。
对不少运营者来说,做内容费劲儿、出效果慢,可改个标题就能“弯道超车”,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诱惑,谁能轻易扛住?就像小商贩摆摊,正经吆喝没人理,一喊“大减价、大惊喜”,围过来的人就多了——“标题党”玩的,本质就是“用模糊换好奇、用悬念换点击”的小聪明。可这小聪明,耗的是读者的信任。正如古人云,“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总玩“狼来了”,最后即便是真消息,也没人信了。
这次事件评论区很热闹:有人直斥“标题党可恶”,有人调侃“小编是懂流量的”,也有人觉得“实事求是”没毛病。这种分歧恰恰说明,“标题党”游走在真实与误导的边缘。但从整体上看,网友对“标题党”的容忍度确实在下降。为什么?因为信息过载时代,大家时间宝贵,耐心有限——点开《全部约满!》发现是公园门票,打开《六人被截》原是普通事故,这种“一惊一乍”,消耗的是公众的注意力资源。久而久之,用户不仅反感,还可能用脚投票——取关、屏蔽,甚至对平台整体信任打折扣。
标题是文章的“脸面”,但这脸面得干净、实在,不能靠“遮遮掩掩、蹭来蹭去”博眼球。“黔教信息”最后改了标题,加上“望谟县”三个字,这不是认怂,是明白过来:流量再香,也不如读者的信任靠谱。网友容忍度下降,不是对媒体苛刻,是对“好好做内容、好好起标题”的期待变高了。毕竟,大家打开手机看新闻,是想知道“发生了啥、咋回事”,不是来猜谜语、被忽悠的。
少一点“标题套路”,多一点“信息实在”,才是媒体和读者都舒服的相处方式——毕竟,能留住人的,从来不是花里胡哨的标题,是实实在在的内容。
(邓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