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见闻 绽放赣鄱技能魅力

2025-09-28 04:53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9月20日,记者一踏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江西展馆,便被这座“浓缩版江西技能宝库”吸引。技能达人绝活轮番上演、宣传展板成果故事图文并茂、大屏幕循环播放人才成长瞬间,全方位展现我省技能人才风采与丰硕成果。展馆分五大板块,涵盖11项特色展示内容,科技活力与非遗技艺在此巧妙交融、碰撞出别样火花。

  在陶瓷板块的“C位”,景德镇“春碗”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口径1米、高56厘米,象征春节申遗成功、我国56个民族团圆共庆;青花斗彩工艺绘制的六大春节民俗场景,在灯光下格外精致。“该作品于今年央视春晚首次亮相,融合了传统‘正德碗’造型与现代设计。”工作人员向观众讲解着“春碗”背后的文化故事。

  隔壁吉州窑捏塑展台前,86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品三正专注地捏制生肖蛇,手指翻飞间,一只造型古朴、神态生动的泥蛇初具雏形。“吉州窑捏塑技艺从宋代传承至今,靠的就是这份细致和耐心。”刘品三说,希望通过现场演示,让更多人爱上这项古老技艺。

  陶瓷绘画区,国家一级陶瓷技师、景德镇陶瓷微书画首席大师徐国华手持特制画笔,在茶壶内部反向作画,精湛的技艺引得观众驻足细看,不时发出“太厉害了”的赞叹。

  “江西文创”板块同样人气爆棚。在豫章首饰錾镶展台,南昌市洪城工匠吴刚正专注演示融錾刻与镶嵌于一体的技艺,该技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需经数十道精细工序。他手持錾刀在金属表面细细雕琢,每一次下刀都精准有力,原本平整的金属片上,渐渐浮现灵动的花纹,引得观众惊叹。旁边的文港毛笔制作展台前,南昌市洪城工匠、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华荣带来了制作毛笔的128道工序样品,“这门手艺有1600多年历史,2021年成了国家级非遗。”他手把手教观众握笔,感受毛笔的质感,不少人还兴致勃勃地参与简易毛笔制作,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

  展馆中央,“江西美食”区香气四溢,永修小龙虾和宜春药膳,让人垂涎欲滴。“我们的小龙虾用‘稻虾共作’模式养殖,肉质特别鲜嫩。”江西虾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厚江,边说边把刚出锅的小龙虾端到品鉴区。观众排队品尝,辣得过瘾。

  宜春药膳展台,樟树市药膳协会技术顾问黄少平为观众呈上热气腾腾的药膳汤,“宜春药膳讲究‘药食同源’,既美味又养生。”一碗碗药膳汤,让观众在品尝中读懂江西饮食文化。

  江西茶展台,国家一级茶艺师王倩带领九江技师学院学生进行茶艺表演——温杯、投茶、注水,每个动作都透着雅致,让大家在品茶的同时,感受江西茶文化。

  现场不仅能看到匠心传承的手工技艺,更有科技感十足的惊喜。“妈妈快看!机器人在跳舞!”在“技能成果”展区,一群形态灵巧的人形机器人正踩着音乐节拍扭动身躯,引得围观群众纷纷举起手机拍摄。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24台机器人如同训练有素的舞者,整齐划一地完成转身、摆臂等动作。

  “我们通过电脑、集控发射器等设备实现信号同步,结合音频,让机器人的舞蹈更有感染力。”赣州优必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诗清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向观众介绍。机器人灵动的舞姿,不仅直观展示了我省在智能科技领域的发展成果,也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技能创新带来的独特魅力。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