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1分钱“暗号”里,藏着善意与智慧的“暖心密码”

2025-09-28 17:04 阅读
大江网
▲大连理工大学食堂杨阿姨(图片源自网络)

  “室友的玉兰卡丢了,‘i大工’上看了看消费记录,发现食堂的阿姨刷了两次一分钱,提醒他卡丢在哪”——大连理工大学食堂杨阿姨的“小妙招”刷屏网络,网友戏称她是“信息工程学博士”。这不起眼的一分钱,刷出的不仅是失物招领的线索,更是平凡岗位上最动人的智慧与善意。

  这一分钱,是“换位思考”的善意密码。拾金不昧是本分,但杨阿姨偏多走了一步:她深知学生丢卡后“急得团团转却不知去哪找”的窘境,更清楚“i大工”APP能查消费记录的便捷。“刷一分钱留记号”的创意,既避免了盗刷嫌疑,又精准传递了位置信息,连认领时那句“不介意刷了两分钱吧”的问询,都藏着贴心考量。“于细微处见精神”,这份善意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把别人的急难放在心上的细腻,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动人。

  这一分钱,是“岗位深耕”的智慧见证。杨阿姨说这是“很普通的平常事”,可这份“普通”里藏着真功夫:从频繁丢卡的现象中找症结,从校园APP功能里寻办法,还主动和经理沟通落地。网友调侃她“博士毕业”,正是对这种“岗位智慧”的最高认可——她或许没有高学历,但把食堂工作琢磨得通透,把服务学生做到了极致。这印证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老话,平凡岗位从来不是智慧的禁区,用心钻研就能发光发热。

  这一分钱,是“善意接力”的制度火种。更可贵的是,大连理工大学没有让这份温暖停留在个体层面,而是迅速推广为全校“一分钱寻卡行动”。从个人创意到集体实践,从偶然善举到制度保障,这种对基层智慧的尊重与放大,让零散的善意汇成了温暖的洪流。文明的进步,始于对每一个微小善意的看见,学校的做法,正是给善意搭起了传递的桥梁。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杨阿姨的一分钱,面值轻如鸿毛,分量重若千斤。它告诉我们,最动人的温暖往往藏在日常烟火里,最珍贵的智慧常常源于对责任的坚守。当每个岗位上的人都愿意多一份用心、多一点思考,无数个“一分钱”的善意便会织就整个社会的温暖底色。

  (刘诗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