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龄患儿成功置入心内膜永久性起搏器!创江西最小年龄纪录
近日,江西省儿童医院成功为一名仅7月龄、体重8公斤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男婴乐乐,实施了心内膜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经查阅文献及相关报道,此次手术为江西省同类术式最低年龄纪录。
7月龄男婴乐乐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同时伴有频繁的抽搐
这意味着乐乐心脏的“电路系统”
(即心脏传导系统)
完全中断
心房和心室无法协同工作
导致心率极度缓慢
严重影响心脏向全身泵血的功能
甚至随时可能心脏骤停
危及生命

术前图
面对乐乐命悬一线的危急状况,江西省儿童医院小儿心脏病治疗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麻醉科及心脏重症监护室(CICU),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MDT)。
经过综合评估,为乐乐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通过人工电信号替代受损的心脏传导系统,恢复心房与心室的协同跳动,重建正常心率与泵血功能,是当前唯一能够挽救其生命、阻断心脏骤停风险,且能保障他未来长期生存质量的根治性方案。
此时乐乐才7月龄、8kg,为他这样低龄、低体重(体重低于10kg)的婴儿植入永久起搏器,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和风险:因他的心脏如鹅蛋般大小,血管纤细如发丝,操作空间有限,对手术操作的精准度要求极高;且植入的系统和电极需能适应其身体变化,避免因成长而导致电极牵拉、断裂或失效;起搏器需长期工作,植入位置需安全可靠、方便生活。
经过周密的术前讨论,最终治疗团队为乐乐选择了最优化路径——心内膜起搏器植入,该方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且长期稳定性更好。

术中,在心血管内科主任许飞的带领下,周云国团队借助影像设备的精准引导,为乐乐的心脏先搭建了“人工电路”,将细细的起搏电极通过血管顺利送达乐乐心腔内的最佳位置。周云国团队并未急于固定,而是反复调试电极位置,通过专业仪器监测起搏阈值(即起搏器带动心脏跳动所需的最小电量)与信号感知能力,最终锁定了“阈值最优、感知灵敏”的固定点,既保证了起搏效果,又最大程度降低了心脏损伤风险。

随后,周云国团队将一台体积微小、性能先进的起搏器发生器埋藏于患儿左侧胸大肌下的皮下“口袋”内(该位置既避开了骨骼发育关键区,又能减少对日常活动的影响),手术进展顺利。


术后图
术后,起搏器立即开始工作,乐乐心率恢复至正常范围,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在没有静脉药物提升心率的情况下也无抽搐再发生。目前恢复情况良好,已出院。
周云国介绍,严重的心动过缓会导致患儿乏力、眩晕、活动耐量下降,甚至发生晕厥和猝死。若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