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链条思维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本质上是一个贯穿供给、需求与反馈的动态循环系统,旨在通过供需对接和反馈机制,实现资源精准配置与高效利用。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供需衔接不畅、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应当立足全链条思维,解决好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与需求匹配的问题,建立健全对基层文化需求常态化跟踪、研判、响应等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
动态整合资源,疏通供给的堵点。资源整合是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基础,要重点解决“有何资源、如何整合”的问题,通过创新资源的汇集与组织方式,打破原有资源闲置、分散、单一的格局,构建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库。一是摸清资源底数,强化建档入库。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打通文化数字资源所属主体之间的资源整合渠道,对图书文献、实体藏品等有形资源以及音视频类资源,依据类别和适用人群等进行分类,建立基层文化资源数据库,形成可视化、可调度、可管理的资源清单。二是促进多元协同,深化共建共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协同的资源整合机制,推进文化供给由“独唱”变为“合唱”。通过成立区域文化联盟、发布资源供给目录等方式,促进不同系统、层级之间的资源互联互通。引导社会组织和专业运营公司等以直接投资、公益创投、捐赠众筹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和管理。三是聚焦需求导向,实现动态适配。定期分析群众反馈需求的数据,借助需求偏好与活动评价等信息,不断调整资源引进与开发方向,增强资源与需求之间的适配性,从源头上避免供需错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精准配送服务,打通触达的节点。配送服务是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关键环节,要重点解决“怎么送、送给谁”的问题,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融合赋能,构建全域覆盖新格局。建立“线上+线下”“固定+流动”立体配送网络。巩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传统阵地,推动“四个100”文化导师下沉基层,延伸服务至企业、校园、社区和村庄,通过开展新闻宣传、理论课堂、文艺培训等活动满足基层需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打造线上公共文化云平台,提供直播、点播、预约与互动等功能,突破时空限制,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二是精准施策,打造需求响应新引擎。推动文化服务模式从“我送你看”向“你点我送”转变。通过社区联络员以及线上调研、线下问卷等方式,定期征集群众文化需求“菜单”,按需精准配送文化服务,并对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实现内容个性化推送,提升服务精准性和群众满意度。三是互动共创,激发基层内生新动能。在文化供给方面注重体验感和参与感,减少单向传输活动,更多开展手工技艺学习、文创特产市集等趣味性强、互动性强的活动。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引导、鼓励群众从观赏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创造者,让文化服务在双向互动中融入基层生活,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激发基层文化内生动力。
科学评估效能,解决反馈的痛点。效能评估是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和持续优化的保障,要重点解决“效果如何、怎么改进”的问题,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一是完善多维评价,深化系统研判。摈弃单一评价方式,以资源利用率、群众参与率与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兼顾社区凝聚力、居民文化素养提升等指标,建立一套综合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确保评估全面、科学。二是强化数据赋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估数据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采集,通过多维度交叉分析线上平台用户点击、浏览、点赞、评论等数据以及线下活动扫码签到、电子问卷、现场投票等数据,帮助文化供给者了解受欢迎的服务模式以及服务存在的不足,为其提供直观、可靠的数据支撑。三是建立反馈机制,持续优化供给。通过建立高效的“评估—反馈—响应”机制,定期生成效能评估报告,并将结果反馈给文化资源提供方和配送方,将评估发现的问题和新产生的需求迅速转化为调整资源整合策略、优化配送模式的具体指令,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进入自我完善、持续迭代的良性循环,为优质文化资源更好地直达基层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吕东霞(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