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扎根乡野促振兴

2025-10-09 04:47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科技创新正成为激活乡村资源、撬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新余市渝水区以科技小院为载体,将高校科研力量、企业资源与农户生产需求紧密联结,在油茶、香稻、中药材三大产业中探索出“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农户增收”的发展路径,让传统农业焕发生机。

  新溪乡的油茶种植基地里,连片的油茶树挂满果实。这片由新余市国生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的村集体土地,曾因品种老化,亩产鲜果仅数百斤。转机始于江西渝水油茶科技小院的建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教授钟秋平团队入驻后,培育出“长林54号”优质种苗,派驻技术人员全程指导。

  如今,170亩新种油茶田亩产鲜果达55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20%-30%,村民傅向东更创下亩产1000公斤的纪录,按市场价算,每亩收入超5000元。合作社今年新建榨油坊,推动油茶深加工,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从栽种到榨油,四季有活干,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的话语里满是获得感。闲置土地被盘活,村集体收入也随之增长,为乡村建设注入资金活水。

  南安乡的香稻田里,金灿灿的稻穗预示着丰收。这里的香稻种植,是渝水区“合作社+农户+高校”模式的生动实践。新余市向冉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为农户提供优质秧苗、专用肥及全程技术指导,农户只需按标准种植,收获后由合作社统一回购。

  2021年,向冉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华南农业大学签约建立博士工作站,唐湘如等7名博士聚焦香米增产与土地重金属治理,让香稻种植效益显著提升,亩产较普通水稻高15%,每亩增收600元。目前,南安乡香稻种植面积达6000亩,形成规模化格局,合作社注册的香稻品牌因品质优良,销量年均递增12%。

  香稻对土壤要求高,制约了种植规模。山脚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明年计划在鄱阳湖周边选取100亩土地实验种植,提供种子、指导育秧,成熟后统一回购,力争破解土壤限制,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红利。

  朝阳村160多亩中草药种植基地里,江栀子等药材长势喜人。这片基地通过“村企融合”模式发展,带动40多户农户参与,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并包回购,农户安心种植无后顾之忧。

  江栀子品质优、药用价值高。企业实行“以销定产”,按市场需求指导种植,还投入资金建设烘干厂房,解决鲜品保存难题,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目前,基地已与相关公司达成合作,销售渠道稳定。

  “今年要扩大集体经济种植,让村民享分红,还要带动周边300到500户农户加入。”中药材科技小院负责人廖绍文信心十足。

  科技小院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渝水区科协的桥梁纽带作用。渝水区科协党组书记彭伟根常深入一线,走访农业企业、对接乡镇负责人,精准掌握产业技术痛点,主动链接高校科研院所,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这种“企业提需求、科研出成果、农户得实惠”的模式,让农业企业获科技支撑,高校成果落地田间,形成多赢格局。

  “接下来将扩大科技小院覆盖面,促成更多企校合作,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彭伟根说。

  黎杰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章保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