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来当家 管护有保障——峡江县探索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峡江县桐林乡,只见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稻浪翻滚、沟渠通畅,机耕道平整地延伸向远方。“如今有了护田员,沟渠堵了、路面坏了马上就能解决,咱们种地更安心,丰收也更有底气了!”种粮大户张根生望着沉甸甸的稻穗,满脸喜悦。
这份底气,正是源于峡江县推行的“群众巡、群众修、群众评”高标准农田管护新机制。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该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5万亩。然而,“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逐渐显现,“集体管不好、农户管不上”成为制约项目效益持续发挥的因素。今年以来,该县选择在桐林乡开展试点,探索农民群众参与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的具体路径。“我们聚焦‘谁来管、怎么管、管得怎么样’三个关键问题,着力构建可持续的管护机制。”桐林乡党委副书记侯旭洲介绍。
在试点基础上,峡江县制定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方案,建立了护田员制度,明确管护责任与标准。在实践中,该县以村组为单位,将高标准农田按百亩左右划分管护单元,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公开推选责任心强、熟悉农事的村民担任护田员。目前,全县已选聘护田员300余名。
为提升管护效率,峡江县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管护网络,推广使用管护“随手拍”APP,鼓励群众发现设施问题随时上传,形成“专职巡护+群众共管”合力。据统计,今年全县通过群众反映的农田设施问题整改率达97.8%,平均处理时间缩短至24小时以内。
在维修养护方面,峡江县建立分级处置机制,日常小问题由护田员现场及时处理;较大问题则启动“乡镇统筹、分类处置”程序。“我们明确了不同类型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流程,既提高了处置效率,也确保了工程质量。”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邓玉山表示。
管护成效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峡江县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在关键农时节点组织群众代表对护田员工作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与护田员的报酬、续聘直接挂钩,优秀者奖励,不合格者调整。”桐林乡党委书记习鹏程告诉记者,这一机制真正实现了“干好干坏不一样”。
通过创新推行“群众巡、群众修、群众评”机制,峡江县不仅破解了高标准农田管护难题,更激发了群众参与管护的内生动力。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县11个乡镇推广,建成群众参与的管护体系。数据显示,项目实施以来,全县高标准农田设施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灌溉保证率提升15个百分点。
“让群众成为农田管护的主角,是实现高标准农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峡江县副县长黄春发表示,该县将继续完善管护机制,扩大群众参与面,确保农田设施长期发挥效益,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廖庆生 陈福平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