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住帐篷不住酒店 读懂“小账”里的“大账”
不是酒店住不起,而是睡帐篷更有性价比。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游客搭帐篷过夜”成为热点话题。其中,在湖北武汉龟山脚下,路边搭着五颜六色的帐篷就在不断刷屏。
旅游,究其本源是“玩出来的产业”,重在独特体验、情绪价值。即便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游客心里早已盘算过“值不值得”,毕竟,大部分人的假期有限,钱也是该省则省。
所以,当酒店业“逢节必涨”时,虽说是供需不平衡下的市场应激反应,也难免会让消费者心生不爽,不想做“冤大头”的他们,就会另辟蹊径——住帐篷不住酒店。这,也不失为积极面对现实的一种选择。
我的旅行我做主。“搭帐篷过夜”简单易行,游客更多的看重于“经济”,也就是省钱,而各地政府尤其是文旅部门,是否看到了其中孕育着新的经济现象?又如何接住这一波因新需求产生的新流量?
俗话说:莫欺少年穷。“住帐篷不住酒店”者多为青年游客,其“特种兵式”旅游讲究“短平快”,但他们是善于使用新媒体平台的好手,也是潜在的“大客户”。善待他们,城市会因温暖而获得好口碑;礼遇他们,城市还会成为他们以后携亲带友深度游之地。游客的“经济账”,对其个人来说是“小账”,对各地文旅而言,则是“大账”。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其实,尖锐的供需矛盾之下往往孕育着新机遇。之前,当招待所无法满足大众出行之时,品牌连锁的快捷酒店顺势而起;当快捷酒店无法满足品质住宿时,中高端酒店迎来高光时刻。如今,面对游客“住帐篷不住酒店”的新现象,各地应该积极出台应对之策,让其露营无忧。比如,划定安全的区域供其搭帐篷,配套供电、供水系统,并有专人管理。对于露营者而言,要提前做好功课,掌握好前往之地的天气、地势等情况,当好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别让“睡在风景里”变成“睡在风险里”。
帐篷旅游的兴起,折射的是年轻群体的旅行新趋势。各地文旅部门,别视其为消费“降级”,而应视其为自身服务需进一步“升级”。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