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办好民生小事,筑牢发展根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赣西小城奉新,一条“堵”了近20年的“烂尾街”终于打通梗阻,上千户业主拿到期盼已久的“红本本”;教室里,学子们告别“汗湿衣襟”的苦读时光;南潦河畔,市民在天然泳场尽享清凉……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事”,串联起奉新县沉甸甸的民生“账单”,更折射出江西各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代民生工作写下温暖注脚。

直面“硬骨头”,是民生工作最鲜明的底色。民生难题往往藏在“老大难”里,躲不开、绕不过,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担当与智慧。奉新西门金街的几栋老屋,一“滞”就是20年,像一道疤痕刻在城市肌理上,更堵在群众心头。从年初把拆违通街摆上议事日程,到专班人员“跑断腿、磨破嘴”上门沟通,再到8户4栋老屋顺利拆除,这条街“透进的光”,不仅畅通了城市路网,更照亮了政府直面矛盾的决心。面对投资10亿元却停工的铜锣湾广场,17个部门组成“保交楼”专班;针对“水墨林溪”等办证无望的项目,推动60多本不动产权证送到居民手中。这些行动印证了民生问题再难,只要把群众的“心头事”当成“心头债”,拿出“啃硬骨头”的韧劲,就没有解不开的结、破不了的局。如今,奉新5000多个家庭拿到“红本本”,这本“心安之证”,正是对“不回避问题、不推诿责任”最好的诠释。
回应“新期盼”,是民生工作最持久的动力。时代在发展,群众的需求也在升级,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过得去”到“过得舒”,民生工作必须紧跟群众期盼的脚步。过去,奉新学子“夏天靠风扇、冬天靠搓手”,县财政毅然拿出1945万元,为40多所学校装上1600多台空调,让教室里的风从此有了“温度”;天热时群众渴望安全玩水,当地政府便在南潦河畔建起近300米的天然泳场,开放不久就吸引5万多人次纳凉;街头摆摊关乎“烟火气”也关乎秩序,便规划19个便民服务点、开辟“潮汐摊位”,让农户有销路、年轻人有出路、市民有便利。这些举措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势,却精准对接了群众的“急难愁盼”,让发展成果像阳光一样,公平地洒在每个角落。这映射的是江西民生工作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只把钱花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把事办在群众最期盼的节点。

守护“最需者”,是民生工作最深厚的温度。民生工作的厚度,在于是否能覆盖到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城市的温情,在于是否能照亮每个孤独的角落。奉新发起的“奉心育苗”行动,让上千位“爱心妈妈”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辅导作业、倾听心声、共庆生日。这些看似琐碎的陪伴,却填补了孩子们情感的空缺,为他们的成长撑起一片晴空。从攻克十几年的“烂尾楼”,到疏通一条堵心的街,再到守护一个孩子的生日愿望,奉新办的“小事”里,装着千家万户的“大事”,透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民生情怀。这种情怀,正是江西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真实写照,是赣鄱大地“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缩影。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做好民生工作,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口号,只需要“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的初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措,只需要“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坚持。当前,江西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把民生“账单”当成“责任清单”,把群众“盼的事”变成“干的事”,用一件件实事、一桩桩好事,让民生暖流浸润每个角落,让发展底气扎根群众心中。
(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