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厘之间的浮选“匠人”——记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德兴铜矿泗洲选矿厂二期磨浮工段浮选工徐虎晟
戴好安全帽,揣上pH值检测试纸,拿起取样勺,9月22日一早,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德兴铜矿泗洲选矿厂二期磨浮工段浮选工徐虎晟熟练地登上十多米高的浮选机,开启一天的工作。
站在浮选平台上,徐虎晟聚精会神,先是捞出矿浆,观察颜色和光泽度,再用手指轻轻一捻,感受颗粒状态,估测铜精矿品位。14年里,这套动作她做了上万次,却始终保持专注与热忱。徐虎晟用坚守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平凡岗位上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
一心扎根浮选一线
2011年夏天,徐虎晟大学毕业后来到矿山,成为德兴铜矿的一名浮选工。在浮选现场,化学药剂味阵阵扑鼻,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徐虎晟眼中却闪烁着光芒:“这里就是我奋斗的战场!”
晨曦微露时,徐虎晟已站在浮选机旁观察泡沫的流动,一旦发现泡沫发生变化,她总要追着师傅周志强问清楚原理。夜幕降临后,徐虎晟仍拿着记录本反复比对数据,她的身影始终与浮选机为伴。不久后,她的工作指标有了明显提升,在工段时常名列前茅。
2012年,泗洲选矿厂首次投产使用高硫系统。新系统作业初期,由于工艺流程不稳定,经常出现各类问题,许多老师傅束手无策。但高硫系统项目是矿山硫铁矿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这个技术瓶颈不突破,整个经济链条就难以畅通。
初生牛犊不怕虎。工作刚满一年的徐虎晟,盯上了这块“硬骨头”。为了得出准确数据,她经常加班加点,为了干出好指标,她工作笔记写得密密麻麻。不论白天还是黑夜,浮选场上都少不了她来来回回的身影。
泡沫颜色要看清,青了灰了都不行……渐渐地,徐虎晟摸索出一套规律,还把经验提炼成顺口溜,问题逐一得到解决,新系统也顺利实现达产达标。
“徐虎晟把无数次观察记录的数据变成可复制的经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扎根一线。她总结的规律在我们选矿厂推广应用,现在新员工也能快速上手。”泗洲选矿厂工会主席熊新海感慨地说,这些经验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坚守。
在创新路上奋力奔跑
近年来,德兴铜矿低品位难磨矿石的开采比例增加,这给浮选工作带来新挑战。
2016年,德兴铜矿决定在泗洲选矿厂创建以“攻关难磨矿石、稳定提升指标”为目标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作为工作室领衔人,徐虎晟深感责任重大:“这不仅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是党员应有的担当。工作室的每一项成果,都关系着矿山的发展,我必须带领团队打好创新仗。”
2021年,硫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提升选硫指标,成为德兴铜矿新的增效点。然而,当时的选硫综合回收率始终在生产计划值边缘徘徊,技术攻关迫在眉睫。
徐虎晟带领工作室的选矿能手成立创新攻关小组,通过优化旋流器内部结构和进料方式等途径破解难题。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全厂选硫综合回收率提升近10个百分点,增加经济效益400余万元,切实提升了矿山硫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钼,是全球稀缺的战略性小金属。“我们厂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工艺流程,大多是为提高选铜指标而设计的。但是选铜和选钼的工艺条件不一样,传统混选方法难以兼得。”徐虎晟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选钼这道“丢分题”做成“加分题”。
为提高选钼综合回收率,泗洲选矿厂探索使用新药剂KDY-2,但新药剂投入后,腐蚀性增强、管道堵塞等问题接踵而至。面对困境,徐虎晟带领团队连续蹲守现场,将药剂桶改为全玻璃钢体,又在浮选柱底流管处设计出一套自动反冲控制装置,让新药剂得以顺利应用。
“破题解难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在徐虎晟的带领下,基层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工作室全体成员齐心共进,在创新路上奋力奔跑,破解了一道道制约矿山发展的难题。
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2021年的一天,矿浆突然发生外溢,这让工作不久的浮选工江丽丽顿时慌了神。她马上拿出工服里的“口袋书”,参照上面写的产生原因和调整方法进行操作,矿浆外溢很快得到控制。江丽丽用到的这本“口袋书”,是徐虎晟带领工作室成员共同编写的。
“以往很多经验方法都是口口相传,现在有了这本‘口袋书’,方便员工携带,随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泗洲选矿厂二期磨浮工段副段长黎小峰说,编写“口袋书”时,每一句话,徐虎晟都反复求证、仔细推敲,力求准确。这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徐虎晟身边的青年人。
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在持续开展破题攻关的同时,徐虎晟坚持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编写专业技术成果资料4万余字,组织技术党课、女职工周末课堂、工匠课堂等技能培训,推进选矿技能传承与青年人才建设。陈梦怡、钟海斌……一个个年轻人在她的课堂里学习,在她领衔的课题中锻炼,青春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加速成长。
从坚守岗位的示范者到技术创新的领衔人,再到薪火相传的传承者,徐虎晟用行动诠释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在矿浆翻涌的轰鸣声中,徐虎晟的声音格外清晰:“我要做一颗永不松动的螺丝钉,扎根选矿生产一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传帮带工作,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本报全媒体记者 卢瑛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