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文化共振,中国故事再扬帆 这部江西出品的现象级舞剧在京吹响全球巡演号角
大江新闻讯 全媒体记者钟剑桥报道:10月10日晚,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掌声雷动。
舞台不仅见证了舞剧《天工开物》全国巡演的百场纪念,更迎来了海外巡演启动仪式的正式揭幕。这场特殊的演出,既是对国内累计超10万观众口碑的最好回应,也是这部承载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作品驶向世界舞台的起点,从北京的聚光灯下出发,它将奔赴澳大利亚、希腊等国家,让四百年前宋应星笔下的东方智慧与当代中国的创新活力,在国际舞台上开启跨越时空的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舞剧谢幕环节中,智能机器人与舞者同台亮相、默契互动,以独特的呈现形式带来震撼观感,古代工匠精神与现代人工智能的碰撞在此刻尤为鲜明。

百场巡演:工匠精神的情感共鸣
当400年前记载手工业技艺的典籍,以舞蹈语言呈现在当代剧场,为何能跨越时空壁垒,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走进剧场?答案藏在舞剧对工匠精神的当代转化里。
自2024年5月首演以来,舞剧《天工开物》的足迹遍布全国29座城市。
江西文演集团总经理李瑞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将这百场征程定义为“一次文脉的传承、一次市场的检验、一次品牌的塑造”。他坦言:“这部舞剧从江西出发,走遍全国,用实力证明了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
这种力量,源于舞剧对原著内容的创造性转化。
图片来源:“江西文演”微信公众号
它没有局限于对“稻作、纺织、冶铸”等技艺的文字解读,而是将其转化为可感知的肢体语言,舞者以肢体模拟纺织的细腻,以群舞的整齐划一展现协作造车的严谨,让观众在艺术审美中直观触摸古代工匠的智慧。
更难得的是,舞剧实现了工匠精神与当代情感的共鸣:为呈现冶铸场景的力量感,舞者每天反复训练肌肉控制,这种“台下十年功”的坚持,与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追求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舞剧《天工开物》的走红并非偶然。它所传递的专注、严谨、创新的工匠精神,恰好契合了社会对品质追求、对匠心敬畏的需求。
当观众为舞台上的技艺演绎鼓掌时,本质上是在为一种穿越百年仍具价值的精神内核喝彩,这种精神,既是古代工匠格物致知的坚守,也是当代人在快节奏社会中寻找“专注”的精神寄托。
机器共舞:科技赋能文化的新可能
10日晚的演出谢幕环节,当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与机器狗迈着精准的步伐走上舞台,随音乐节奏舒展肢体、打出一套连贯拳法,瞬间点燃现场氛围,观众自发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们想找到与舞剧的融合点。”宇树科技市场经理刘佳瑞告诉记者,机器人凭借极强的稳定性和电机扭矩,能够完成空翻、侧旋等高难度动作,而这一特性恰好与舞剧“全员可飞”的出圈热点相契合。“我们在网上了解到,很多知名舞者会在现场做空翻动作,所以也想让机器人参与进来,让国风舞台与‘中国智造’形成新的传播点。”

古代工匠靠“手感”掌控工具,现代工程师靠“算法”控制机器,二者对精准与协作的追求高度契合。刘佳瑞对此深有感触:“很多网友说,如果宋应星先生看到这种结合,应该会感到欣慰。其实机器人代表的前沿技术,与《天工开物》记载的古代科技,本质上都是人类对技术创新的探索。”
海外启航: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新路径
“这艘满载中华文明与当代审美的‘天工’之船,将驶向澳大利亚、希腊等世界舞台。这不仅是一部舞剧的‘出海’,更是江西故事、中国声音的又一次生动传播。”在10日的启动仪式上,李瑞峰的这番话,道出了舞剧《天工开物》海外巡演的深层意义。
据悉,该舞剧今年6月已亮相联合国总部,将于10月25日登陆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11月28日至30日赴希腊雅典圣诞剧场巡演,后续还将走进更多国家。
为什么这部聚焦中国古代科技的舞剧,能自信地走向国际舞台?
答案在于它找到了“国际共通语言”。
图片来源:“江西文演”微信公众号
首先是主题的共通性,无论是希腊古建筑雕刻中的严谨,还是澳大利亚手工艺术中的专注,“对工艺的尊重、对品质的追求”能跨越文化差异,引发海外观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是形式的直观性,舞蹈作为“无语言障碍”的艺术,无需翻译就能传递情感,而智能机器人带来的科技元素更是“全球通用语言”,让海外观众即便不了解《天工开物》的历史背景,也能感受到古今对话的震撼。
在李瑞峰看来,舞剧出海的意义远不止于一部作品的国际传播:“我们愿以舞为桥,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通过《天工开物》,海外观众能看到中国并非“突然崛起”,而是有着深厚的科技文化基因,从古代《天工开物》的“格物致知”,到现代“科技赋能文化”的创新实践,中国的发展始终是“传承中的突破”。
从百场巡演唤醒工匠精神,到机器共舞探索科技赋能,再到海外启航传播中国声音,舞剧《天工开物》的意义早已超越一部作品本身。
图片来源:“江西文演”微信公众号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文化“守正创新”的活力,既扎根传统,从典籍中汲取精神养分;又拥抱时代,用科技为文化注入新动能。
这部舞剧的成功,证明了中国文化有“穿越时空的力量”,中国科技有“服务人文的温度”,更证明了只要找到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的连接点,中国故事就能讲得更生动、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