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书院文化与文明实践融合发展

图为白鹭洲书院本报全媒体记者 史港泽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既是彪炳史册的红色热土,也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作为赣鄱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书院文化承载着讲学著述、藏书刻书、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积淀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与教育理念。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从“两个结合”的高度,深刻把握、弘扬挖掘书院的时代价值,推动书院文化与文明实践融合发展,对于激活江西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提升文明实践内涵品质,为现代化江西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书院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虽跨越时空,但在精神内核与功能目标上深度契合、相辅相成。首先,精神内核相融相通。传统书院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注重道德情操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涵养,其倡导的“躬行实践”“知行合一”理念,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任务相契合,书院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德尚贤等优良传统,为文明实践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滋养。其次,功能空间互补互促。传统书院作为集教育、治学、藏书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是区域性文化高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则需要扎根基层的实体阵地,将书院打造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载体,承担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传承等新功能,实现历史空间的现代转型,从而使书院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最后,时代发展呼唤创新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党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书院文化需要融入当代生活、服务社会建设,文明实践需要文化底蕴支撑,二者的融合是推动书院文化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也是提升文明实践吸引力与文化品位的重要举措。
推动书院文化与文明实践融合发展,关键在于找准结合点,实现内容、形式、载体、机制等多维衔接,切实以书院文化涵养文明实践、以文明实践传播书院文化,使古老书院在现代文明建设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推动阵地融合,构筑文明实践重要阵地。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书院资源,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将保存完好、条件适宜的书院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体系,设立为特色实践站,有机融入理论宣讲、文化讲座、志愿服务等功能。对散布在城乡的古书院、文庙等传统建筑,在维持其历史风貌基础上进行适应性改造,使之成为群众身边的“文化客厅”与精神家园。
推动内容融合,厚植文明实践文化底蕴。深挖书院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创造性融入文明实践各项活动。融入理论宣讲,借鉴书院“讲会”“会讲”等开放对话形式,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讲堂、书院论坛等,邀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等,用鲜活的语言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讲述地方发展故事,促进理论传播大众化、通俗化;融入教育服务,传承书院“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理念,面向青少年、社区居民、乡村群众等不同群体,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技艺传习、乡土文化教育等活动,提升人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融入文化服务,利用书院特有的文化空间和氛围,举办非遗技艺展示、书画展览、诗词吟诵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鼓励群众围绕书院文化创作文艺作品。
推动机制融合,建强文明实践人才队伍。借鉴书院“山长负责”“延师讲学”等管理智慧,构建人才保障机制。组建专家智库,邀请省内外深耕书院文化、传统文化、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知名学者,组建文明实践专家顾问团,为融合发展规划、项目策划、学术研究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培育志愿力量,鼓励和支持文化工作者、高校师生、退休教师、当地乡贤等社会力量,组建专业化、特色化的书院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围绕讲解导览、课程辅助、活动组织、资料整理等开展常态化服务;创新合作模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与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文化企业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研究基地、实践基地,合作开展课题研究、课程开发、活动策划与效果评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推动品牌融合,塑造文明实践鲜明标识。立足全省各地书院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文明实践品牌。比如,依托庐山白鹿洞书院,打造国学传承与生态文明教育相融合的实践品牌;依托铅山鹅湖书院,弘扬“朱陆会讲”所体现的学术争鸣与和谐精神,打造思想交流与文化自信建设品牌。深入挖掘各地书院的历史名人、学术流派、特色典藏等资源,培育“一院一特色”的文明实践项目集群,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方式,举办线上线下联动的主题宣传活动,讲好书院文化与文明实践融合发展的江西故事,不断提升品牌的辐射力、影响力。同时,建立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参与、常态化推进、科学化评估的品牌建设长效机制,确保活动的持续性与创新性,推动融合成果真正惠及人民、浸润人心,为传承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江西力量。
何兵兵
(作者系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